浅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浅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柳玉琳

柳玉琳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00)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绝非偶然,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思想以全球化为背景,站在整个人类利益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它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推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和新兴国际关系的建立。因此,该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础;中国模式;价值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由习近平提出。该思想经历了从“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从地域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涉及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从内容上看,该思想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上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在国际安全上坚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在世界政治上致力于“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世界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在各国文化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在世界生态上“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的基础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的国内基础

1、中华文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提供营养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深根植于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特质是包容开放、以和为贵。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都是中华“和”文化的代表。我国自古以来都倡导“中和之道”“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我们的情怀,“达则兼济天下”是我们的胸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我们的信仰。“天下情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合乎逻辑、水到渠成。

2、“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建国后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

在新中国建国后,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与他国互不干涉内政和平交往。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之后,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致力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日,习近平顺势而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全球人民在经济上共同发展,政治上协商合作,文化上交流融合,生态上绿色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的国外基础

1、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共同体。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含了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的设想,让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吸取了国际上多个“共同体”的经验

1887年,“共同体”的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之后人们不断将其嵌入不同的语境加以丰富发展。“共同体”一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受到西方政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例如,1952年成立的煤钢共同体、1967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1973年成立的加勒比共同体;在此之外,还有参照共同体利益机制运作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因此,我们不得不说,二战后西方有关共同体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宝贵经验。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往西方各个共同体的发展,他从整个人类的格局出发,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出全球人类应该摒弃战争,在文化认同的同时达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化的产物

以社会化机械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全球化的动因。因此,有了哥伦布航海,有了地理大发现。自地理大发现之后,地球进入全球化阶段,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发展到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生态全球化、信息全球化。

在世界进入全球化阶段之前,中国的存在与否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多少影响,但伴随着世界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融入到世界。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社会化的趋势下,蝴蝶效应也愈来愈明显。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贫富两极分化、恐怖主义抬头等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因此,在这些全球性的问题摆在人类面前时,我们更应该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化的产物。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同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个人的自由发展,以他人的自由为前提,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马克思所倡导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类处在自由、平等、尊重的和谐社会中。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致力于打造一个这样和谐的世界。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了中华“和”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不可否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使中华“和”文化走向世界,传到地球村的每个角落。自古以来,我们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和而不同”作为指导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以和为贵”来处理家与国的关系,我们在“和”文化中勤劳勇敢、独立自主、爱好和平,我们在“和”文化中自强不息、改革开放,我们在“和”文化中厚德载物、走向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和”文化的体现,是中国“和”文化在当今时代治国理政价值的体现。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和新兴国际关系的建立

当今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主动权掌握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他们利用自身的经济和科技优势,低价购买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并向他国高价出售工业产品。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只能处于被动地位,不仅要接受他们的经济掠夺,还要为他们的环境污染买单。在政治上,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充满了霸权主义的色彩,今日单边主义盛行,多数国家屈于霸权国家的武力之下,无奈发出“弱国无外交”的感叹。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上话语地位的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的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世界各国人民在自由、平等、民主、安全的环境中生活,主张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建立更加民主的国际新规则,主张世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掌自身命运。

综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走向共同发展、走和平安全道路、治理全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柳玉琳(1993--),女,山东省烟台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