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疗效观察

谢桂芹

谢桂芹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淄博255200)

【摘要】目的:对脑卒中病人的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方法及其疗效进行观察,寻找降低患者肢体偏瘫功能缺陷的发生率,尽快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最佳护理方式。方法:从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康复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康复的基础上按照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方法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的肌力和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没有出现关节痉挛或痉挛模式,且上肢功能的Ⅲ度和Ⅳ度要优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本组患者经康复护理后均能在协助下行走,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效果显著。结论: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系统化的肢体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120-02

脑卒中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度很高,而且大部分患者在患病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甚至还会出现残疾性的后遗症,这会对患者的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大多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因为没有接受肢体的早期功能锻炼,或者没有保持正确的卧姿等,很多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现象。为了能寻找降低患者肢体偏瘫功能缺陷的发生率,尽快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最佳护理方式,我院从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了40例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且所有患者都经过核磁共振和CT检查确诊,并有不同的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在患者知情、自愿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康复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为54-73岁,平均年龄为(59.3±9.3)岁。从患者的具体病症来看,13例为脑梗死,7例为脑出血。观察组共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为55-72岁,平均年龄为(58.7±9.4)岁。从患者的具体病症来看,12例为脑梗死,8例为脑出血。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数据,无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护理方法,具体方法就是在控制患者血压、溶栓、抗凝、降低颅内压和使用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尽量保证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意识状态的稳定性。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早期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护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康复护理、评估肢体运动功能的损伤程度、体位康复护理、肢体运动康复护理和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护理等内容。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肌力和生活能力进行观察对比。患者的瘫痪程度可以采用Brunstrom标准进行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提供的脑血管疾病日常生活能力的标准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具体分级标准为:(1)生活基本自理:ADL评分超过80分;(2)生活部分自理:ADL的评分在40-80分之间;(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ADL评分小于4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当P<0.05时,则表明每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肌力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没有出现关节挛缩或痉挛模式,且上肢和下肢功能的Ⅲ度和Ⅳ度要优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两组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前后的肌力变化对比(n/%)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

上肢Ⅲ42

Ⅳ1613

Ⅴ05

下肢Ⅲ04

Ⅳ1414

Ⅴ62

2.2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结果观察组有16例患者经护理过后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约为80%;有3例日常生活能部分自理,约为15%,只有1例生活依然无法自理,约占5%。对照组有8例患者经护理过后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约为40%;有8例日常生活能部分自理,约为40%,只有4例生活依然无法自理,约占20%。两组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心理康复护理因脑卒中损伤而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会让患者的心理状态发生巨大的变化,给治疗带来消极影响。在康复护理中,可采用观察法对患者的情感、意志和包括认知、学习、记忆、识别能力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力在内的智能状态进行评估。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具体的护理行为、语言等方面来关心患者,尽量消除或缓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心理负担。

3.2评估肢体运动功能的损伤程度应用脑卒中评估方法,对患者病损进行评估。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肌力、肌张力、感觉、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躯干控制、空间视觉、失言及健侧功能,制定训练计划,预测疾病预后。

3.3体位康复护理脑卒中早期的患者尽量多卧向患侧,不宜常坐位或半坐位,这种体位只适宜饮食时的体位,它有效地避免痉挛模式的发生。具体有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三种。仰卧位易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易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易强化患侧伸肌优势,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故一般60—120min变换体位一次。

3.4肢体运动康复护理当病情稳定,尽可在2-3天内开始运动训练,先被动后主动运动训练,具体方法如下:将一手固定患者患肢近端关节,另一手置于远端关节附近作柔和缓慢,有节律运动,并结合被动按摩,对关节的活动重点进行。患者意识清楚应鼓励尽早行自助被动运动。在训练中注意观察患者运动能力恢复情况,哪怕患者肢体有轻微移动,均及时给予鼓励。每天1-2次,进行上、下肢各关节的屈、伸、内旋、外展等,每个动作做10-20次,当肌力达到Ⅲ级时,及时进行肌肉群组性功能锻炼。

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没有出现关节挛缩或痉挛模式,且上肢功能的Ⅲ级和Ⅳ级要优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本组患者经康复护理后均能在协助下行走,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效果显著。这一结果表明,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系统化的肢体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丽燕,袁衬香,钟国秀,等.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病人康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13(07):1241-1242.

[2]罗国华,胡志卿,甘虎.社区护理干预及指导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14(10):138-139.

[3]魏冬,刘英.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A].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换届暨第十五次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年会、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