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到费马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1

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到费马点

叶红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叶红

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探究式学习一般有如下的环节:第一步,学生确定要探究的问题,也可以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课题;第二步,学生提出假设,结合课内课外所学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第三步,检验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课题性质,通过思辨、实验、演示等,以讨论的形式检验假设,正确的就可以作为结论,错误的再修正假设;第四步,作出结论,在充分讨论和检验假设的基础上,给出探究的答案.下面是笔者一次初二数学探究性活动设计,供同行们参考。

一、活动内容设计

由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质,通过师生对话及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逐步把问题引向深入.促使学生根据已学的有关知识,运用一般化、特殊化等思想方法,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一些有趣的性质,最后得到三角形的费马点。

例题:已知:△ABC中,AB=AC,BD、CE分别是∠ABC、∠ACB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

在给出了以上例题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由浅入深、由此及彼,逐步探讨如下一系列问题:

问1:题设、结论各是什么?你能按题意画出图形吗?

问2:如何来证明?

问3:有另外的证法吗?

问4:题中条件不变,你还能推出什么结论?

问5:回到原题,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一下吗?

问6:如题中条件稍作变化,你能否得到相应的结论呢?

问7:刚才,我们证明了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试问,点B到直线AC的距离与点C到直线AB的距离相等吗?

问8:固定三角形,让点B移动到点P(底边BC上一点),试问,点P到AC的距离与点C到AB的距离有何关系?若PN、PM分别是P到AB、AC的距离,那么PN、PM与CE之间有何关系?

问9:能否证明你的猜想?

问10: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证法?

问11:若点P继续运动到BC的延长线上,又会有什么结论呢?

问12:若△ABC是等边三角形,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问13:若△ABC中AB>AC,点P在边BC上,你有什么猜测?

问14:若点P为任意△ABC内一点,它到三边距离之和为PD+PE+PF,对此,你又有什么认识?

问15:若改为点P到△ABC三顶点的距离之和,你又有什么想法?什么时候PA+PB+PC为最小?能证明吗?

二、活动过程设计

“问1”、“问2”意在培养学生的审题、画图、证明等基本素养。活动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双基”的训练。

“问3”“问4”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问3”是解法开放,应积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探寻多种解法。“问4”也就是结论开放,应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大胆猜想。

“问5”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让学生换个角度去叙述问题,把数学符号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学生就较容易想到相应的线段如中线、高是否有同样的等量关系。于是,学生就可能会思考如“问6”的问题。

“问6”与“问7”之间,教师把学生引导到“距离”这一概念上去,加深学生对“距离”概念的认识,另一方面,把问题从“高”这一角度转移到“距离”这一角度,也是一种语言转换。这一转换,“问7”、“问8”也就顺应而出。在此,应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不断转换,将有助于新问题的提出,有助于获得新发现。

“问9”、“问10”应使学生通过探寻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回顾复习证两线段之和等于一条线段的常用方法(或一般规律):截取、延长、平移、对称等等,从中探寻一般规律。

“问11”渗透运动的观点,用动态的观点去处理点P跃过点C时的情况。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显示点P的运动及PN、PM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相应猜测及证明。

“问12”、“问13”让学生从特殊化、一般化的角度去加强或减弱条件,并猜测其可能的结果。学会特殊化,学会一般化,学会类比,学会联想,学会猜测。

“问14”中的点P更富有一般性。此时,使学生认识到其结论一般也更具不确定性,但应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具有最大值与最小值呢?”

“问15”运用类比,把点到直线的距离变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出了“费马点”。

“费马点”的证明,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在前面运用平移、对称变换来证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将三条线段接起来(运用旋转变换)就不十分困难,分类讨论也就显得自然了。

从简单的等腰三角形性质开始,到比较难证的“费马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探索中回忆、联想、猜测.虽然没有一个个孤立知识点的复习,一个个练习题的操练,却事实上复习了三角形、四边形的一系列概念与性质等知识;虽然没有证明方法的罗列,学生却在探索中总结规律,寻找模式,在反复的特殊化、一般化、类比、猜想中深化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少了操练性的习题,多了探索性的问题;少了些被动接受,多了些自主性、开放性、探索性、发展性.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开放中发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