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院外压疮的治疗及健康指导

/ 1

35例院外压疮的治疗及健康指导

高洪霞罗冠军

高洪霞罗冠军(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四川达州635000)

【中图分类号】R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025-02

【关键词】院外压疮治疗健康指导

院外压疮的发生,主要是机体局部组织受压,导致局部缺血缺氧,营养不良,使组织失去活性,发生坏死。家庭护理不到位,使其生存、生活质量下降。

1临床资料

1.12010年1月至12月,来我院门诊外科治疗压疮的老年病员共35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45岁。通过门诊治疗,结合健康指导,使他们很快得到了治愈。

1.2压疮面积及深度最大面积20cm×26cm,最小面积1cm×1cm,深度为1°到4°。

1.3压疮部位枕部18例,肩胛部12例,骶尾部35例。足跟15例,髂前上棘9例,肘部7例,外踝部11例。

2治疗

2.11期压疮主要是增进血液循环,解除压迫。指导翻身,红外线照射,也可局部湿热敷,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22期压疮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受压表皮呈紫红色,变硬,出现水泡,表面松懈剥脱,显露出红色浸润创面。因此,极易引起感染。所以以预防感染为主。未破溃的小水泡,尽量减少局部受摩擦,让其自行吸收。大水泡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渗出液后,进行相应的处理。

2.2.1用碘伏外涂压疮创面,每日3到4次。待表皮形成后每日1次。并用无菌纱布覆盖。一周左右痊愈。

2.2.2湿润烧伤膏治疗用0.9%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清除脓性分泌物,将美宝湿润烧伤膏涂在创面上。采用暴露疗法,涂药用一次性的压舍板,使创面药液均匀,厚度为2到3毫米。

2.2.3鸡蛋膜贴敷,无菌纱布覆盖包扎,每2天换药一次。

2.33期和4期压疮认真做好清创换药工作。

2.3.1对创面穿透真皮层,深达皮下脂肪层,无脓性分泌物的,以生理盐水冲洗干净。5%的碘伏消毒创面及周边表皮,用美宝湿润膏敷在创面上,用无菌纱布覆盖。渗液多时每天换一次,无渗液时2天换一次,直到创面愈合。

2.3.2庆大霉素加白糖生肌膏治疗3期压疮。用无菌操作清除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碘伏冲洗清洁创面,用无菌棉签取生理盐水擦净创面及周围皮肤,然后用考灯照射(距离创面25cm,每次10分钟,每天2次)。用5ml注射器抽取庆大霉素喷洒在压疮面上,再均匀涂白糖生肌膏,用无菌纱布覆盖,使其与创面充分接触,最后用胶布固定。

2.44期压疮的治疗

2.4.1分次小范围手术清创并做创面细菌学鉴定。换药前,操作者戴无菌手套,用无菌棉签从伤口中心环形向外擦拭伤口分泌物或直接取脓液送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抗生素。

2.4.2涡流式水流冲洗伤口每次换药时用20ml注射器先后抽取3%的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每秒2ml的速度冲洗,由创面中心点环形向外冲洗,形成涡流式水流,反复冲洗直到伤口清洁。1992年Glidc报道,用棉球擦洗伤口有两个缺点,一是易损伤新生的肉芽,二是棉纤维易残留于伤口内引起异物反应,影响组织愈合[1]。因此,像4°压疮采用这种方法清洁伤口彻底,对新生肉芽物损伤,还可以有效降低创面的细菌数量,在控制创面感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健康指导

3.1讲解压疮发生的原因,掌握预防措施指导勤翻身,并掌握翻身的方法。保持皮肤清洁干净。勤洗澡,勤换内衣,服装宜宽松,寒冷时注意保暖,床铺清洁干净平整。对卧床不起,无翻身及治理能力的病员,指导家属2小时翻身一次,出现皮肤压红,要缩短翻身时间。翻身时要避免拖,拉,推。保护骨突部位,可加软垫。侧卧位时大转子的压力最大,因此,侧卧时注意将下面的腿屈髋屈膝20°,上面的腿屈髋屈膝35°。确保两腿位于身体中线前或适当缩短侧卧的时间。仰卧时骶部和足跟部压力最大,可以在足跟外加一个衬垫。骶部要注意在抬高或降低床头时,骶部和床产生摩擦(剪力),容易形成压疮。

3.2压疮手术后最常采用的体位是俯卧位,此位置膝关节是最易受累的部位,其次是髂前上棘,胫骨前缘,足背和足趾,预防的方法是在受压部位加适当的软垫。

3.3选择适当的床有助于预防压疮。如各种类型的气垫床。理想的床需要满足以下标准:能够尽量减少骨突部位的压力,各部位的压力可以分别调节,不影响床上身体转移活动,重量轻,价格低廉,耐用。

3.4补充足够的营养,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治疗贫血等。注意蛋白的摄入,可以预防压疮性损伤,并可以保证病人获得足够的热量,有助于提高皮肤对缺血的耐受性。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构建新组织对损伤组织的愈合,应尽可能在食物中补充。

3.5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指导病人家属早晚各检查一次,以确定有无皮肤颜色改变,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如果出现皮肤变红或其他异常,并30分钟内不能恢复,就应高度重视,并采取适当的减压措施,直到皮肤恢复正常为止。

参考文献

[1]郭未玲.压疮护理的预防与治疗的新进展.《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