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成因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成因探析

邓金枝

邓金枝(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苏州215009)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169-02

摘要:通过职业倦怠的涵义阐述,分析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现状,从多个角度对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个概念,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职业耗竭”、“工作枯竭”,是用来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目前在心理学界确定了具有广泛影响的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①情绪衰竭,指个体认为自己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竭,感觉工作特别累,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和紧张感,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较低,缺乏足够的自信心,甚至出现怕工作的情况。②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的份内工作,并以冷淡、消极、疏远、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其他人。③个人成就感低落,指个体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或是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并没有什么贡献。这一职业倦怠的三维模型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人们对职业倦怠的认识也逐步深刻,并认识到,职业倦怠是所有行业中从业人员对自身工作的一种由倦而怠的心理状态与工作表现。

一、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就是指馆员在长期的和连续的过度压力体验下,在情绪、态度和行为上产生出的衰竭状态,这是一种极端化的反应。通常表现为工作情绪低迷、易与读者发生冲突,同事之间配合不协调、服务不到位、责任心不强,或者认为图书馆工作难以发挥个人潜力而消极怠工等。当图书馆员对图书馆职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不情愿或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从事着工作,这种状况对图书馆整体发展和馆员个人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理表现。

职业倦怠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生理问题,如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经常出现感冒及其他生理疾病,或者是内分泌功能紊乱,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也发生改变。常见的有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头痛或头晕、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或严重的失眠、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

(二)心理表现。

在认知方面,馆员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低,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觉得前途黯淡、没有希望;在情感方面,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领导有抵触情绪,情绪波动很大,经常感到抑郁、焦虑和烦恼等;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不愿意发挥自己的才能,碰到问题就害怕,急忙躲避,不愿钻研,不能面对挑战。

(三)行为表现。

职业倦怠导致馆员对工作消极怠工、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玩世不恭、情绪波动大、缺乏进取心;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对图书馆的任何活动也不感兴趣;人际关系恶化,以麻木不仁、冷漠的态度对待同事和读者,并对他人缺乏信任,对弱者缺乏同情心,还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导致与家人无法和谐相处,家庭关系不协调等。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生理、心理、行为三方面的表现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馆员职业倦怠某一方面的表现加剧就会导致其他表现同样加剧,相反,某一方面减弱也可以使其他方面相应地减弱。

二、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高校图书馆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馆员自身因素的原因,也有与图书馆内部管理相关联的,还有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一)知识缺乏导致心理压力过大而身心疲惫。

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等现代化的发展给馆员提出了知识、技术、技能的诸多方面的要求。事实上,众多高校有相当一部分馆员没有受到系统的专业培训,或者是没有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他们却工作在与服务对象读者“零距离”的窗口。更有一些馆员觉得图书馆没有什么知识可学,只要重复劳动,谁都可以胜任,于是就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一旦真的需要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又无能为力,得不到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尊重。长期下去,馆员就会感到心情疲惫,对前途感到茫然。

(二)与读者和同事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精神忧虑。

高校图书馆工作道德规范要求,馆员必须和读者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这也是图书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馆员在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素质低的读者,他们诚信缺失,在阅读书刊、报纸时随意撕拆书刊、报纸上的资料。个别读者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刊,想方设法地把书刊带出图书馆。这些不仅增加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也由此引起了馆员和读者之间的矛盾。馆员在与其他同事打交道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相互不配合、相互埋怨、推卸责任的现象。这些矛盾和冲突都会导致馆员心理上的精神忧虑。

(三)服务意识、业务水平跟不上学校的发展。

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读者群的不断扩大与知识程度的逐步提高,都给馆员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事实上,部分馆员的服务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上,业务上不求进步,对所遇到的事情难以应付,常会导致与读者的冲突,服务对象的不理解也使馆员的心理失衡,表现出不耐烦、脾气暴躁、言语举止失常。另外,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以及读者对图书馆更高的要求,都迫使馆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来应对数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的读者以及图书馆运行方式的日益科学化、技术化,这些都造成了馆员精神上的压力。

(四)图书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在图书馆现代化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图书馆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一直延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强调纪律和监督,严格约束和控制员工,压抑了馆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

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开发也不够合理。高校图书馆是由人、财、物三部分组成,财物的管理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人力资源的开发直接影响到对财物的管理水平,任何为读者提供的优质高效服务都需依赖图书馆员来实现。然而,高校图书馆普遍只重视建筑模式、设备和馆藏量,对人力资源的配置重视不足,并不能根据馆员的特长、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来安排岗位。另外,馆员的培训制度还不完善,馆员的继续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馆员缺乏进修、培训、交流的机会,从而大大降低了馆员在图书馆工作中获得个人价值的可能性。

(五)图书馆职业的社会地位低下。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线教学科研部门只是分工不同,而无贵贱轻重之别。图书馆工作是发达国家人们羡慕并向往的体面工作,图书馆员也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在我国由于受传统图书馆观念的影响,不重视图书馆工作的大有人在,部分领导把图书馆看成是安置教工家属、子女就业以及病残人员的收容所,还有一部分读者把图书馆工作看成是借借还还的重复性简单劳动,不需要什么专业技能,是什么人都能干的职业,看不起图书馆工作,不尊重馆员的劳动。这些都极大地伤害了馆员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也必然造成他们的心理障碍。高校图书馆员的

职业倦怠作为职业压力的一种反应,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其形成原因与当前的社会意识密切相关,有着深刻的文化认知背景,并严重地影响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对其中职业倦怠的成因的具体分析,就是希望高校图书馆员认清“自我”处境,并积极主动地去调适去面对,同时也期望图书馆、学校、社会有一个健全的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李静.运用科学管理,消除职业倦怠——关于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再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1

[2]廖丽艳.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情报探索,2007,9

[3]肖玉虹.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应对[J].中国科技信息,2008,6

[4]李迎春.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9:4

作者简介:邓金枝(1982-),女,江苏徐州人,就职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