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学分制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探究

叶佩珏廖嘉滨翟永全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教研教改课题“与完全学分制适应的学生集体管理机制研究”编号YJB1711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学分制遵循了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学分制的实施是大势所趋。本文分析了学分制的实施对高职院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受到冲击,学生面临巨大心理负担。在学分制下的心理健康工作新模式,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网络建设,创建社区文化,加强宿舍区域管理,线上与线下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导师制度,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关键词:学分制;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探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规模的扩大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实施,学分制管理制度普遍在我国高校开始推行。学分制遵循了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但学分制同时也给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学分制的本质和意义

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开放性的选课,辅之以教师的指导,和普通的班建制不同的是,它主要通过绩点和学分去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学分制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专业上的自主性,可以有力的培育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学习的信念和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粤教高[2014]5号)指出要“鼓励学生跨学期、跨专业、跨班级选课”、“提前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准予提前毕业”。学分制的实施是大势所趋。学分制的实施,给予了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在学分制背景下,原有专业班概念弱化,动摇了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给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面临挑战,如何在学分制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课题。

二、学分制的实施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学分制对心理健康工作网络造成冲击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文件指出: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做好对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建立心理健康工作“四级”网络,即学校-二级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的运行机制。但在学分制模式下,传统的自然班概念逐步弱化,同班级的同学往往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混合形成教学班。同班同学接触的机会减少,相互不熟悉,导致“四级”网络中的班级层面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班级心理委员对班级同学的动态掌握困难加大,无法全面地、及时地将班级同学的真实情况反馈给辅导员,致使“四级”网络中的,学院层面的功能进一步降低。学分制对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二)学分制的实施导致学生心理负担加重

在学分制下,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可以选不同的授课老师,选修课可以选不同的课程。高职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于专业知识架构不清晰,同时高职生比起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能力普遍偏低,缺乏自我决定的独立精神和能力,且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导致其在课程的选择和规划时,表现出无从下手、盲目选择等现象,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学分制下,教学班代替了传统的自然班,专业、年级、班级概念弱化。即使是同班同学,难以建立亲密关系,人际关系松散。没有了自然班,学生难以获得归属感,产生失落、孤独等负面情绪体验。大学生处于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面临来自学业、人际关系、情感恋爱、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当面临心理困扰时,他们无法通过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排解,无人可倾诉,无人可求助,导致心理问题加剧,出现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由自然班到教学班,不利于学生间建立深厚友谊,建立同班情谊的可能性降低。

三、学分制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网络建设,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学分制的实施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网络带来一定的冲击,“四级”网络中学院和班级层面功能弱化。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要发挥作用,必须强化“四级”网络中的“宿舍”层面的作用。比起班级同学,学生与宿舍成员距离更近、接触机会更多,彼此更加了解,故设立宿舍长、层长为信息员,同时加强宿舍长、层长的朋辈心理辅导技术培训,做好朋辈辅导工作,并实时向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反馈宿舍同学动态,从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二)创建社区文化,加强宿舍区域管理

社区是大学生学习分享、人文互动、交流情感的重要平台,社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关键位置,也逐渐成为教育者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状况的重要渠道。特别在学分制下,学生自由度增加,基于社区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社区、进宿舍,在学分制背景下可以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党团组织进社区,加强学生骨干培训,解决同学们的实际问题。在社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布置,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心理健康氛围。在社区设立心理辅导室、心语书屋等,为心理健康教育在社区的开展提供活动形式和组织保障。

(三)线上与线下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广泛开展普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学校心理中心、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牵头,举办贴合高职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活动,例如心灵手语大赛、心理游园会、心理电影鉴赏、心理健康讲座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除了传统的线下活动,更可利用线上的新媒体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媒体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可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例如开设心理健康相关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心理测评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堂”,讲解趣味心理学等。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既能增强新媒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又能提高线下活动的趣味性。

(四)加强导师制度,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高职生的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较弱,自主性较差,自我意识偏差等情况,而高职教育比起本科教育,既要求高职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其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术,诸多因素导致高职生容易出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因此,在学分制下,必须加强对学业导师制的领导、选聘和考核,强化导师对学生选课和专业学习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结合。班导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职业规划,找准职业定位,帮助其解决学业困惑。

参考文献

[1]于园.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06):123-124.

[2]成永新.关于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3):198-199.

[3]张玲,柯晓扬.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创新[J].教育观察,2018,7(04):88-89.

[4]王瑞芳.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研究[J].科技视界,2014(35):5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