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宋楚慧

宋楚慧(湖南省衡阳县集兵中学湖南衡阳421000)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提升其审美素质、要提倡学生质疑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勇于交流的交往素质,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的素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6-162-01

素质教育顺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语文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

1.尊重自主性

按照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教学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完成知识建构,接受中外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成为具有创新、合作意识的视野开阔的合格公民。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往往重教轻学,重书轻人,教师为语文课本而教语文,在课堂上尽管“诲人不倦”,而学生很难做到“学而不厌”。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改变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教学。教师应在精研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读书,质疑激趣,诱导点拨,启迪学生思维,而不能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按照自己预置的教学思路去阅读学习,从而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篇文章常常能提供给读者多种角度的理解,教师应允许学生中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视角。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讲少一点,精一点,让学生自读的时间多一些,动脑动手的时间多一些,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和独特见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2.注重整体性

人们阅读一篇文章总是从整体感知开始,并借此获得课文内容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学生读课文时也总是首先想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应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文章的思路、情感、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再深入到对字、词、句、段的理解,即使是在这一环节,仍需树立整体观念,切忌把字、词、句、段分割开,孤立地进行教学,忽视与全篇的联系,把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从而影响其表情达意的整体效果。

同时,语文教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篇与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册与册之间有机连缀,形成一个螺旋式链条。因此,我们在教学一篇文章时,不应把眼光只盯在具体的某一篇上,而应树立“大文章”观念,把它放到单元、全册乃至学段的整体高度来实施教学,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整体功能。

3.突出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要突出实践性,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比如通过让学生收集街头广告、电视媒体中的一些错别字,或不正确用法,并加以改正,以此来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规范意识;通过诗歌朗诵,增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深入理解,体会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通过口语交际活动,设置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语言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采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以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身实践,获取自己独特的感悟,然后用语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反映出来,以增强学生的语言书面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辨论赛、办手抄报、黑板报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4.提倡开放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老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的。中学生学习语文,一要掌握语言应用的知识;二要全面提高文化素养。无论是应用语言,还是提高文化修养,都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形成技能,养成习惯;而要保证“量”,就必须得有“面”上的拓展,即是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空间中,拓展教与学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积累。那么,如何扩大学生的积累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在学科内开放。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诚然现行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在内容结构与语言情感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它毕竟只是语言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朵朵奇葩,并不能涵盖整个语言文化体系。因此,作为教师,不应当只教课本,还应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子,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二是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在学科间开放。就学科而言,文科的史、地、政等都可以作为语文的补充教材,其中许多鲜活的人物、事例、景物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

5.强化习惯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习语文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培养技能,形成习惯。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教会学生自己去吸取和运用知识,语文教学要做到“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就必须从只注重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更注重学生“会学”能力的培养,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考,在读中去感悟作者的美好情感,接受熏陶,并重视名篇佳作的朗读背诵;养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好词佳句,记录心得体会,既能扩大语言积累,又能提高写作能力;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多留心生活,留心身边人、事、景、物,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养成规范用语的习惯,要求学生讲普通话,说话用词要规范,尽量不出语病;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多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积极思维,大胆表达自己的体会和见解等。只有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走出学校后,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适应“终身学习”的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