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王卫东

王卫东

(云南省丽江?人民医院云南丽江674100)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6-0008-01

【摘要】目的:探析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接收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施不同手术入路,对比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100%,对照组是87.5%,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手术入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因此需选择影响较小的手术入路,以提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手术入路;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功能恢复;影响

髋关节疾病[1]普遍使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在临床治疗中,就手术入路存在很大争议,主要是因为手术入路[2]的不同会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需选择创伤小,操作简便,术中出血量少,疗效较好的一种入路方式,以提高患者髋关节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笔者随机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两组,选择不同手术入路,以探讨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2011年1月-2014年12月救治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患者26例,女患者14例,患者年龄最大是75岁,最小是23岁,平均是(42.3±5.7)岁;观察组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16例,患者年龄跨度是22-78岁,平均是(44.7±4.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80例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术前,两组患者均开展为期7d的肌肉训练,例如腓肠肌、肱二头肌等。患者选择侧卧位,通过硬膜外麻醉或是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实施前外入路手术,选择改良后的Hardinge入路,选择患者髋关节外侧部位的直切口进行手术,中心是大转子,上下两侧均延长4-6cm进入,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纵向切开阔筋膜张肌、将臀中肌前份从大转子沿与股外侧肌的间隙电刀剥离,随后进行牵开,将患者髋关节囊切除,完成人工关节置换后逐一修复切口;观察组患者实施后入路手术,选择改良后的Giibson入路,通过沿臀大肌纤维方向剖开,并于臀中肌后缘分离显露旋外侧肌群,最大限度的避开患者股深动脉位置的小交通支。随后,医务人员对患者髋关节进行轻度内旋,以保证患者股外旋肌群的暴露度,切断与患者股骨相连部分,并进行非吸收线标记。选择患者股骨颈下后方的股方肌和髋关节囊之间将S形拉钩放入,并将患者股方肌纤维向下拉开,以保证患者关节囊的暴露度,完成关节置换术后,将切口逐层缝合修复。术后2d,引流管拔除,并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锻炼,活动角度是30-45°,随后以每天增加5-10°的频率进行锻炼,术后3d,在医务人员辅助下,开展半卧锻炼,并对患者情况进行观察,防止患者髋关节屈曲大于910°,术后4d,开展臀大肌收缩训练,术后5d开展肢体内收与外展训练。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进行观察与对比。

1.4疗效判定标准患者Harris评分提高超过75%,为显效;患者Harris评分提高是30-75%,为有效;患者Harris评分提高小于30%,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180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均用X2验证相关计数数据,以百分数进行表示,并均以(x±s)表示本文的计量数据,以t检验,P<0.05表示两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详情见表一: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髋关节置换术得到很大提高,有效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的功能。在髋关节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髋关节置换术极为重要,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治疗效果。髋关节置换术中有不同的手术入路,各具特点,严重影响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前入路[3]手术方式在我国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中使用极为普遍,是我国使用时间较长的一种手术入路,需离断患者腹直肌或是截断患者的股骨大转子,因此术后患者的愈合恢复时间较长,若是愈合不良的话,会严重影响患者髋关节的外展与负重功能,直接影响患者髋关节术后的功能恢复情况。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使用时,需综合考虑,若是患者术后愈合不好的话,会大大增加患者髋关节术后恢复的难度,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后入路[4]手术方式不仅不会对患者的外展肌造成损伤,而且还无需截断患者的股骨大粗隆,但是髋关节脱位发生率较高,需保护患者髋关节,以防髋关节脱位的发生,避免危害股骨。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抽选我院救治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两组,选择不同手术入路,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100%,极为相似。综上所述,髋关节置换术属于髋关节疾病临床治疗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手术方法,因而在临床应用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手术入路方法,并与患者实际病症相结合,尽量选择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小的一种手术入路方式,以保证术后患者的快速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季程,惠明大,赵伟儿等.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医正骨,2012,24(2):61-62.

[2]郑寿鹏.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2,23(10):30-31.

[3]闫玉明,丁汉飞,徐阳等.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3):180-182.

[4]庞向华,欧阳建江,欧兆强等.隐性失血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13,34(3):420-422.

[5]王进.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3,32(2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