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教育”方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移动教育”方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肖学玲1,肖远军2

1.长江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武汉盛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200肖学玲1,肖远军2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DJB004;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GA087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新型的教育方式应运而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教育蓬勃发展,新兴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也越来越多。为使高职学生主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身“免疫力”,因而运用“移动教育”方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发重要。

关键词:网络;移动教育;思想政治

现如今,互联网是新型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目前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网络发展趋势。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们经常会接触移动通信设备;学习中,移动通信设备在课堂内外已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无缝对接的学习空间。在新型课堂上,学生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可以随时获取想要了解的信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打开思路,还消除了课堂教育中存在的信息孤岛。教师通过移动网络终端可以随时与学生互动,老师不仅是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指导师也是学习参与者,这更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内心思想动态。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教育”方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研究,可以推动德育工作的理论创新,开辟德育教育的新篇章。

一、“移动教育”的概念及移动学习的特点

移动教育:是指在移动的学习场所或利用移动的学习工具所实施的教育,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通过移动教学服务器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

“移动教育”是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作为载体,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新平台”,通过网络道德和法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引导,随时随地,全程、全方位为学生进行正面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与网民之间能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实现多层次、平等性的正常交流。

随着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出现与普及,移动教育应用蓬勃发展,在不受时空的约束下,使得任何持移动通信终端的人都可以通过移动学习模式开展学习与交流。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互动性、便携性和随身性等特性,能够获取和响应特定地点、环境和时间的真实或虚拟数据,从而可以方便、快捷地创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移动情境。

二、移动教育展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移动网民8.17亿,占98.6%。由此数据可看出:移动互联网成为了社会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助推剂,其中高职学生依然是中国移动网民中最大、最活跃群体,然而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难免对网络中出现的各种不良信息、消极信息或敏感信息所干扰与误导,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在网络中上当受骗或进行网络犯罪等,这势必对高职院校和社会的稳定、安全及和谐等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隐患,更是对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造成偏差,进而影响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在信息化条件下,努力深入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运用新媒体、新技术,采用新型的移动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以此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吸引力和时代感。移动教育展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推动德育工作的理论创新,为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拓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二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技术技能型的优秀人才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四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移动教育”展开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1.利用新媒体,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新平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2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而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01亿,较2017年底增加4605万,年增长率为29.7%;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代表着时代的潮流。而开放的、多元的网络环境,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不健康文化也给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个性心理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三观”。互联网把大学生带进了一个精彩的虚拟世界,在这个精彩的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搜索到他们想要了解的各类信息,同时网络也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平台,以“移动教育”方式展开思想政治工作,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手段和方式更加现代与多样,形式和内容也更是具有吸引力,效果更有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更容易了解到真实的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问题。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将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传递给学生,及时把握学生动态,广泛开展网络舆情收集,使思想引导和维稳工作更具主动性和前瞻性,突出多元特点,以达到处处渗透的效果。“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研究以“移动教育”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这能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有效运用网络载体,这种“移动教育”更有春风化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主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开发“以德树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优质资源

在信息化条件下,升华网络教育,依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平台”开发“以德树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优质网络共享资源,德育渠道不断健全,德育工作趋于科学化,拓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界人士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为新时期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方法。

在信息化条件下,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新模式的号召,按照习总书记指明的方向: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发出适于“移动教育”进行“以德树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优质资源。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完美链接,紧抓“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机遇,树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环境,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契机。“移动教育”资源体现出的“以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既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也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

3.“移动教育”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育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思维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大学生对这样的传统教育方式自然会产生抵触心理,而滞后的教学内容、单调枯燥的教学媒介、严格限制的教学时间,导致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在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方式,其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变革,新的教育模式即“线上+线下”的混合教育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接受教育、主动接受教育,增强教师的动态跟踪和过程性指导。

在信息化条件下,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新的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线上+线下”教育教学全过程,一切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创设宽松、平等、开放、多元的政治教育环境,体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自主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思想。通过互联网新思维改造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渠道与方法,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式的混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挥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和应用平台共享的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现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使政治思想理论课堂教学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教学设计与学习方式等均发生重要变化,而这一重要变化恰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移动教育”方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起到了很好地效果,有一定的推广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1月

2阎小民.“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年10月

作者简介:

肖学玲(1978.11-)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教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思政教育

肖远军(1977.8-)男,汉族,湖北武汉人,主要从事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