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复原活瘀胁痛速愈

刘津1徐彦飞2(通讯作者)王邦昭3

刘津1徐彦飞2(通讯作者)王邦昭3(1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中心卫生院473123)(2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473004;3南阳市缓和堂473000)

复原活血汤源于《医学发明?中风同坠论》,“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言其“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故方名“复元”。

胸胁疼痛,病位多属肝。《古今医鉴?胁痛》:“夫病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元代朱震亨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中明确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故胁痛与肝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涵敛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于胸胁,故疼痛不已。临证治疗胸胁痛,辨证应首重气血,治疗应注意肝体阴用阳之特性。

李xx,男,55岁,棉纺厂工人。2012年4月来诊,自述右胁疼痛数年,不可触按,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自觉右胁比左胁高突。无外伤史,曾有头晕,舌紫苔白,脉滑略弦,二便可。据症知其证属气滞血停,瘀阻肝络。方用复元活血汤化裁:桃仁10克,红花10克,柴胡15克,当归15克,天花粉10克,酒大黄10克,皂角刺15克,白芷6克,炒白芍20克,甘草6克,旋复花12克(包煎),茜草6克,青葱管6茎,鸡血藤20克,木香6克。三剂,水煎服。

二诊时,病人自述第一次服药之后便自觉右胁已无痛感,用手触压亦无不适,不感觉到右胁高凸。纳差、头晕等症状无向愈,改用香砂六君汤加减以调和肝胃,巩固疗效。

按:病人胁下压痛明显,活动后加重,舌质紫暗,脉有弦像,虽无外伤,但血瘀气滞的病机与外伤相同,辩证为瘀。由于肝失疏泄,气机不调,肝血无以归经,瘀阻于胸胁,不通则痛。另一方面血行不畅可致气滞,血与气相互影响,导致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如此循环,所以疼痛数年,难以缓解。故治当调理气血为则,以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为法。

《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经文不但提出了治疗“恶血”要用“利药”,而且指出了“堕坠”伤及的部位。方中大黄味苦性寒,荡涤瘀血从大便而出;柴胡味苦辛而寒,疏利厥阴之气,配合木香行气以利活血,《医方论》曰:“治跌打损伤之法,破瘀第一,行气次之,活血生新又次之,此方再加一两味行气之药更佳。”此方行气力单薄,故加入木香可以增强疗效;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王绵之云:“瘀血留于胁下,必结而干,而天花粉正可以散结、可以润燥,与活血行气药合而促使瘀血自出。”[1];天花粉与白芍合用体现肝“体阴用阳”特性。桃仁、红花活血破血;原方穿山甲过于贵重且易掺杂,考虑到临床实际情况,改用皂角刺、白芷代替;芍药配甘草,取仲景《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之意,调和肝脾,缓急止;旋复花、茜草、青葱管取《金匮要略》旋复花汤之义,旋复花汤由旋复花,葱白,新绛三物组成,功能舒肝利肺,下气散结,活血通络,主治肝失疏泄,气血郁滞而留着于肝络所致的“肝着”证。新绛药店不售,因此常以红花,茜草等代替;青葱茎疏通肝络郁。本案方证相应,瘀活元复,故获桴声杆影之效。

参考文献

[1]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