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倒叙法的恰当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倒叙法的恰当运用

林厚祥

林厚祥四川开江普安中学韩宝珍推荐

数学中的倒叙法是指先告诉学生一个规律性的结论,让学生应用结论解题,等学生熟练应用后再及时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缘由的一种教学方法。

经过几年教学中探索,证实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较抽象、深奥、讲解起来学生又不易理解的内容,采取倒叙法进行教学,往往能化深奥为浅显,使得学生在不介意中轻轻松松地掌握了。

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倒叙法是现行的初中生学习层次特点及认知特点决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初中的一般成班率大,文化成绩基础差距大,教材中一些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很难层层说理开去。若是步步先说理,对于大部分学生会费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况且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认知能力是从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认知阶段。可以说,有一大部分学生感性强于理性。所以对于较抽象的内容教学,应灵活处理,不一定要机械依教材编排程序来教,何况教材编排也不尽善美。而采取倒叙教学,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1、在两个非零的有理数乘法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先出示引导性的习题:

学生很快地算出了正确的答案。经引导,快速准确地归纳入了两个正数相乘的法则:两个正数相乘得正数,并把因数的绝对值相乘。符合不同的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异号两数相乘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因两个负数相乘的法则概括起来比较抽象,老师直接告诉学生:两个负数相乘也得正,并把绝对值相乘。刚说完,就见有学生眼神中流露出了一种奇异感。这时老师安住了学生,先布置学生利用法则做习题:1、-2×(-3);2、-×(-);3、-5×(-)。再与学生一同探讨法则的得出过程。很快,学生解答好了。接下来以课本蜗牛爬行为例,利用数轴概括了该法则。学生不但顺利地理解了该法则,且会运用。

2、在函数概念教学中,老师直接举例描述列式表示的函数概念。像y=2x、y=x-1、y=3x2+1、y=等这样一些二元方程中,y都是x的函数。这里的函数是指y与x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不是数。经过描述性讲解,学生与解析式表示的函数之间的距离大大缩近了,他们初步认识到函数(列式表示的函数)就是一个含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列式表示的)函数的特点。(师):每一个式子都是一个变化过程,每个变化过程中都有几个变化的量?(生)“两个”。(师)当x=1时,计算各式中y的值。每个式中y有多少个值与x对应?(生)“一个”。(师)“y有唯一的一个值与x对应,y就叫x的函数,x是自变量”。(师)“反过来,若y取一个确定的数值,代入式中算得x的值也是唯一的,那么x也叫y的函数,y就是自变量”。(师小结)用式子(可以是等式、代数式,但不能是不等式)表示的函数的特点,等学生会区分一个式子是不是函数(解析式)后,再引导学生对上述表示函数的式子进行观察,从而归纳出函数的特点:1、一个变化过程;2、两个变量x、y;3、且x每取一个值y都是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最后顺理成章地说出理解了的函数定义。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学习:一个变化过程,除了常用的式子反映外,还有画图形式、列表形式、文字叙述形式。学生不但理解了函数的定义,而且还可根据定义判别列表、画图表示的关系是不是为函数关系。

诚然,倒叙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要适当。

初中生的认知毕竟是由感性上升至理性的重要阶段。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使学生由感性思维过渡到能进行抽象的理性思维。在学生易理解、能归纳的内容的教学中,一定要借助教具、画图或举例,从而概括出规律性的结论。

在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倒叙法时,待学生熟练应用结论解题后,教师必须及时地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出规律性,使学生理解结论的合理性。对于学生能理解、会可以看懂推理的结论,尽量不用倒叙法讲解,更不能用武断性的词语来定论,像“规定”、“就是”等词语,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

总之,倒叙法在数学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往往可使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