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行性腮腺炎260例并发症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260例并发症临床分析

杨雪艳梁勇

杨雪艳梁勇(贵州省铜仁地区人民医院儿科贵州铜仁554300)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7-0128-02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60例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综合分析。结果流行性腮腺炎常并发多器官损害,以脑膜脑炎(69.00%)最多,依次为胰腺炎(26.00%),心肌炎(0.76%),睾丸炎(1.5%),急性肾炎(1.2%),胃炎(1.2%);同时并发两种以上并发症占12%。治疗上以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全部患儿均好转治愈出院,无死亡。结论加强卫生宣教,严格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人工免疫与采用预防性药物治疗,能有效减少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mump,epidemicparotitis)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犯腮腺,颌下腺等腺组织,引起一侧或两侧腮腺肿大,可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伴触痛。[1]也可侵犯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引起神经、生殖、血液、消化、循环等系统的并发症,最常见并发症为脑炎、胰腺炎、心肌炎、睾丸炎、肺炎、急性肾炎、胃炎。虽然腮腺炎疫苗早以应用,大规模的流行已很少见,但近两年来散发流行仍存在。现将我院2009年4月至2000年8月收治26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60例,其中男196例,女63例,男女之比3:1。城镇1例,乡村1例,城乡之比。发病年龄1-14岁,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4岁,其中1--5岁52例,占20%,5-10岁132例,占50%,10—14岁76例,占29%,发病年龄多集中于4-10岁,绝大部分为幼儿园及小学在校生共248例,占95%,只有12例散发。发病时间2-5月40例,占15%,6-10月122例,占47%,11-1月98例,占37%,以冬春季发病为主。

1.2临床表现

260例患儿均急性起病,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腮腺肿大疼痛或颌下腺、舌下腺肿痛。发热176例,热度小于38,-例,38-40-例,头痛21例,腮腺肿痛260例,腹痛、恶心、呕吐52例,抽搐6例,颌下腺肿大78例,舌下腺肿大45例,颈抗15例,心音低钝9例,神经系统阳性4例,腹部压痛24例。

1.3并发症

1.3.1胰腺炎

并发胰腺炎180例,占69%,常发生于腮腺肿胀后3-4天至一周出现体温骤升、恶心呕吐、中上腹剧痛和触痛,可伴有腹泻、腹胀、便秘,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胰腺。血尿淀粉酶升高,血清脂肪酶值可超过1.5u/dl。B超检查12例出现异常。有人为在儿童中发生胰腺炎者,可由流腮病毒所致。

1.3.2脑膜脑炎

260例患儿中并发脑膜脑炎67例,占26%,所占比例较大,主要因为腮腺炎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大多数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强直,少数有昏迷,惊厥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数目增多,以淋巴细胞分类为主,糖和氯化物正常,蛋白可升高。脑电图检查有异常改变,弥漫性活动波增多为主,可见棘波,-波。本组-例腮脑临床表现多数较轻,出院时临床痊愈率达100%,提示本病预后良好。

1.3.3心肌炎

并发心肌炎2例,表现为乏力,心前区不适,心率缓慢,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有ST-T改变1例,心肌酶2例均偏高,心肌炎发病机制有人提出系腮腺炎病毒直接侵入心肌所致或免疫反应有关。曾有人认为胎内流腮病毒感染是婴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病因[4]。

1.3.4睾丸炎

并发睾丸炎4例,发生在腮腺消退后4天,表现为发热,体温高达39℃,1-2天后出现单侧或双侧睾丸肿痛,触痛,年龄均大于10岁,提示腮腺炎病毒有侵犯青春期及以后患者生殖器。治疗上主要是给予抗病毒治疗等对症处理,症状严重者,短期给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0.3mg/kg静注3天,可明显加快症状缓解。

1.4治疗与预后

本组并发脑膜脑炎患者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部分病人适当应用青霉素、激素以及甘露醇脱水等治疗,有胰腺炎者给予禁食、保护胃粘膜、补液严重者可给予抑肽酶等治疗。并发心肌炎者给予大量维生素C及心肌营养药物治疗,嘱卧床休息[6]。并发睾丸炎除抗病毒治疗同时应用激素及睾丸局部冷敷之洞等对症处理。结果患儿全部治愈,预后良好,无1例死亡。

2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据国内流行病学资料统计,腮腺炎的发病年龄与比例为1-4岁占39.4%,5-9岁占52.8%[7]。主要侵犯腮腺,颌下腺等腺组织,也可侵犯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引起神经、生殖、血液、消化、循环等系统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引起一侧或两侧腮腺肿大,可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伴触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8]。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系RNA病毒,属副粘病毒类,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病毒的唯一宿主,病后能获得牢固免疫力[9]。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18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通过以下措施能有效减少流行性腮腺炎及并发症的发生:①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使家长、教师、儿童增加有关流行性腮腺炎疾病知识;②积极控制传染源,早隔离;③切断传播途径,对患儿所在学校、托儿所、家庭等场所,接触玩具、餐具、衣物消毒处理;④加强人工免疫,健儿给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密切接触者给予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⑤药物预防,给予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草药预防性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申义.流行性腮腺炎的进展,国外医学(儿科分册)1979,2:72.

[2]樊军,丁小军.流行性腮腺炎与实验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09,4⑹:51-52.

[3]范贵兰.浅谈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征和预防[J].当代医学,2009,15⑵:82-83.

[4]吴彬.流行性腮腺炎83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⑵: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