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护理李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护理李宏

李宏

李宏(苏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15151)

【摘要】目的:对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探寻最佳的护理方式以防止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方法:以2011年1至2013年10月于我院收住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以及不同时段的血糖浓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睡前血糖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凌晨、凌晨2h、凌晨4h以及清晨空腹时的血糖浓度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低血糖发生率为7.5%(3/4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0%(8/4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患者痛苦,临床上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糖尿病;夜间低血糖;护理【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1-0148-02

糖尿病以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其诱因多种多样,患者多见于中老年。而患者伴随年纪增大,身体各机能相对退化,再加上患者多伴有神经病变及肾上腺素等方面的疾病,低血糖症状易被其它症状所掩盖,夜间会发生低血糖症状,若代偿性升高血糖的调节反应低下,常可因药物的持续作用而造成神经性低血糖的严重后果,引发心律紊乱、呼吸停止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1]。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式预防夜间低血糖症的发生,我院自2011年来采用护理干预以来,其临床护理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1年1月至2013年10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世卫组织有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且夜间均曾发生过低血糖(≤2.8mmol/L),临床症状表现为夜间多噩梦、出汗、心悸,第二天晨起头疼或乏力等。采用随机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8.4±6.9)岁,平均病程(12.6±4.3)年,行常规护理;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70.1±7.3)岁,平均病程(10.9±2.7)年,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护理:老年糖尿病由于病程较长,容易产生心理负担。通过合理的健康宣教,正确认识糖尿病,消除内心的焦虑不安;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家属抽出时间来安慰和陪伴,消除其孤独感,生活、经济上给予关怀,更加积极有效地配合治疗。(2)运动护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可散步、打太极、舞剑、下棋等,身边携带糖果、饼干等点心防止低血糖发生,严禁空腹或者服用降糖药后进行运动,必要时家属或护士应陪伴。(3)饮食护理:依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最佳的饮食方案。食物中的糖类及脂肪摄入量严格限制,每日摄取热量9500KJ左右,糖类摄取热量应小于4500KJ。食材上可选取玉米面、生菜、土豆等低糖食物以及高纤维食物,而限制油炸食物、巧克、牛奶等高热量食物摄的取[3]。每日按时定量进餐。

(4)血糖监测:夜间护士应加强病房的巡视力度,及时了解患者有无低血糖发生。当患者早起出现头痛、头晕、出汗、饥饿怀疑可能是发生夜间低血糖时,可于凌晨2~4时对血糖进行检测。此外还应对空腹、三餐后2h的血糖进行监测,若睡前血糖≤6mmol/L,可进食少量水果、饼干等小点心防止夜间低血糖发生[4]。(5)用药护理:普通胰岛素餐前15min进行皮下注射,并常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吸收不佳。依据每日血糖监测的结果对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的剂量以及注射时间进行合理调整。

(6)急救护理:当患者夜间出现低血糖时,可进食些许糖果、饼干、葡萄糖水等,多数情况下可自行缓解。若发生低血糖昏迷等严重情况时,应积极将患者衣服解开,保持呼吸道畅通,并立即予以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40~60ml,再静滴10%葡萄糖注射液,若还未缓解可于10%葡萄糖液中加入100~300mg氢化可的松[5]。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睡前、凌晨(0:00)、凌晨2h(2:00)、凌晨4h(4:00)、清晨空腹时的血糖浓度以及低血糖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对研究中的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两组患者睡前血糖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凌晨、凌晨2h、凌晨4h以及清晨空腹时的血糖浓度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研究组低血糖发生率为7.5%(3/4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0%(8/4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具体详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并发率也逐年增加,夜间发生低血糖是在糖尿病治疗时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夜间出汗、发抖。甚至手脚抽搐,晨起头晕目眩,有饥饿感。

导致该症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于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促进血糖的激素分泌减少,较日间相比下降25%左右,且夜间低血糖的症状如出汗、心肌、心悸等不易察觉。(2)胰岛素体内峰值时间为注射后6~12h,而夜间胰岛素需求量不高,因此次日凌晨1~4时易发生低血糖。(3)老年患者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分泌不足,无法有效进行血糖调节,且肾小球滤过率每年下降,因此服用磺酰脲类降糖药以及胰岛素在体内不易被代谢和清除,易发生低血糖[6]。(4)血糖监测频率低,未能很好掌握患者血糖动态变化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理疗措施。

老年糖尿病患者,器官功能多衰减退化,对低血糖的耐受性、交感兴奋性、以及反应性都较为迟缓,一旦发病治疗不及时,后果严重,而引起夜间低血糖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而非治疗本身[7]。本研究中研究组采用护理干预后后较对照组在不同时段的血糖控制有较好的效果,且低血糖发生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护理干预模式有较好的护理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患者痛苦,临床上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1]郭爱丽.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5(8):184-185.[2]黄金,姜冬九.病人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58-476.[3]杨美玲,赵文花,李明明.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反应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11):750-751.[4]刘华,罗新.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J].包头医学,2010,2(34):109-110.[5]李华,柴学峰.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治疗[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4(12):172.[6]赵巧云,姜章珍.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观察与护理干预[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8):75-76.[7]傅开兰,陈敏玲.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观察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9,18(6):5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