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中剪新梅(档案——我们共同的记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故纸堆中剪新梅(档案——我们共同的记忆)

孙美凤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孙美凤

怀着美好的梦想,参加工作时,知道我所工作的学校成立于1948年;十二年之后,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每天穿梭于若大的库房,守着卷柜里满满的史料,也知道自己工作的学校成立于1948年。1948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打开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档案,档案——唤起了我们共同的记忆。

2014年6月28日,黄彪先生来到我院,受五常市委、市政府委托,编写《五常朝鲜民族志》,黄老先生曾任五常朝鲜族师范学校副校长,是朝鲜族中为数不多的中文教授。黄先生找到学院,意欲成立工作组,为撰写书稿查找相关档案资料,但是由于人员不足,此项工作一直没有得到推进,直到寒假,放下手头的其它工作,窗外白雪皑皑,在寂静的库房里,一页页地翻找,从1948年到2005年,在我面前打开了民族教育史上一幅历史长河的画卷,档案告诉我们……

一本台账,里面有24名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原籍,这批学生中,男生18人,女生6人;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21岁。虽然年代久远,纸张泛黄,但手写的字迹依然清晰娟秀,这份名为《松江省第一朝鲜中学附设师范部毕业生台账》,是招收的第一届学生,经过三个月的培训,他们被派到珠河(今尚志)县各朝鲜小学任教。

1948年,新中国还未建立,解放战争正处在紧要关头,祖国的大地上百废待兴,但是中国共产党十分关心朝鲜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隆隆的炮火声中,松江省教育厅决定,在松江省立第一朝鲜中学附设了师范部,为省内朝鲜民族小学培养师资。于是,在该校初三学生中选拔了24名优秀学生开始培训。

1948年对我来说,已不在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她在战火中诞生,是我们的党重视民族教育的典范,隆隆的炮声,就是献给她、献给民族教育庄严而圣洁的礼花。

党关心人民,关心民族教育事业,各民族也时刻心系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档案告诉我们……

虽然今天的校园也很少有人提起他,但是,档案里有他,辽沈战役中,为了掩护主力攻克锦州,黑山成为两军争夺的焦点。战前代表全连写下了请战书,这份请战书带我们走近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经历了大白台子、高家窝棚等多次战斗,自己身受重伤,连中二十多块弹片,想起一个个倒下去的战友,坚决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出色完成阻击任务,让“钢铁连”的称号响遍了全师。他就是我们的党委书记,兼校长金教真。1980年7月上任,学校就迈上跨越式发展之路。1981年3月,停办了20多年的朝鲜族函授教育得以恢复,为了加强函授教育工作,学校在全省及内蒙古建立了24个函授辅导站,形成了黑龙江省朝鲜族函授教育网。1982年12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五常朝鲜族师范学校冠以黑龙江省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黑龙江省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是黑龙江省第一批国家教委备案的成人高等学校之一,不仅承担了培养全省朝鲜族基础教育师资的任务,又承担了全省朝鲜族基础教育在职教师的进修任务。1984年1月10日,学校举行了新教学楼落成典礼。4月金教真同志离职修养。我们曾被无数英雄感动,为之落泪,为之心潮起伏,我们崇拜英雄,歌颂英雄,其实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档案里……

以历史为据,以档案为凭,档案告诉我们……

1948年至2005年,五常朝鲜族师范学校经历了尚志、牡丹江、五常、哈尔滨四个历史时期,教学、招生、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档案,它向我再现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全程全貌。档案里有灿烂,有辉煌,但更多的是为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的教职院工和一批批完成学业,走上各条战线,投身于祖国建设的学生们。学校从创办,发展到今天,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党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关怀,作为我省唯一的一所朝鲜族师范学校,五常朝鲜族师范学校为黑龙江和内蒙古朝鲜族的小学和初中培养师资,我省85%以上的朝鲜族学校师资是这所学院培养的。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这所学校的创建发展历程也是民族教育发展历程史料的印证。2005年五常朝鲜族师范学校与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合并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民族教育又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不久前,黄彪先生发来《五常朝鲜民族志》的书稿,读着民族教育部分中五常朝鲜族师范学校的内容,对其中涉及的档案我如数家珍,每份档案里都有我浓浓的情谊。每天在故纸堆中,为师生查找相关档案,但是像这样为配合史志查找大量档案工作还是第一次,完成这项工作,如同置身其中,亲身经历了一个学校的发展与壮大,让人的心灵得到涤荡。《五常朝鲜民族志》的后记中写到:编辑工作得到了全国各地五常籍朝鲜族和其他民族同胞的热心关注和大力支持。他们热情地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线索,奉献出珍藏的资料……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办公室孙美凤老师利用寒假休息日深入档案室查阅我们所需资料……”读着这段话,想到顶风冒雪查找档案的情景,突然领悟了郭沫若先生的“上林春汛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

感谢档案!这里有我们共同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