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血样凝血溶血原因分析与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3

检验血样凝血溶血原因分析与预防

王秀袖

王秀袖四川省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628000

【摘要】目的:研究血液出现凝血溶血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出现误诊现象。方法:我院对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检验科4082例采血同时对其血样进行分析,其中有304分进行采血的血样出现凝血反应,96份进行采血的血样出现溶血反应。具体方法为:由护士长及采血者共同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分别调查记录患者的采集血样的时间、患者自身的情况、采集的血量、工具以及采集后送检的时间等等,最终将血样出现凝血、溶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的预防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分析制定的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结果:通过对本文所选人群进行分析,得出采血后出现凝血、溶血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包括以下几种:(1)患者自身易出现凝血溶血现象,主要为采血前饮水或者进食导致。(2)医务人员的操作方法不正确,第一,是由于抽入到真空管内的血液样本析出程度不等的纤维蛋白或者出现血凝块;第二,是指血液标本中出现可白细胞及红细胞破裂,血清或者血浆中混有血细胞的成分。(3)没有在根本上预防血样出现溶血、凝血等质量问题。结论:血液检查结果能够高度的反应病情的变化,其准确度指导着病情的诊治方向,如果义务人员的技术不够熟练,不够细心等等都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误病情的诊治,使患者对医疗机构失去信心,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提高血液中疾病的诊断率。

【关键词】检验血样;凝血溶血;原因分析;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1-0035-02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ausesofhemolyticbloodcoagulationandthecorrespondingpreventivemeasures,topreventmisdiagnosisphenomenon.Method:inourhospitalfrom2010JulytoJuly-2012years4082casesofbloodsamplingandlaboratoryanalysisofthebloodsamples,including304pointsforbloodcoagulationbloodappeared,96bloodsamplesfromhemolyticreaction.Thespecificmethodis:thenurseandthebloodtoformajointresearchgroupsurvey,bloodsampleswerecollectedrespectivelywererecordedtime,thepatient'sownsituation,collectingblood,toolsandcollectedaftersubmissiontime,bloodcoagulation,willeventuallyappear,hemolyticreasonswereanalyzedandsummarized,accordingtotheactualdevelopmentoffeasibilitythepreventivemeasures,afteraperiodofpractice,analysisandpreventionmeasuresareeffective.Results:throughtheanalysisoftheselectedpopulation,therearemanyreasonsthataftertakingbloodcoagulation,hemolysis,specificincludethefollowing:(1)patientspronetoclottinghemolysisphenomenon,mainlyfordrinkingoreatingleadbeforebloodsampling.(2)theoperationmethodsofmedicalstaffisnotcorrect,thefirst,isduetoprecipitationofdegreeofbloodsamplesdrawnintothevacuumtubeofdifferentfiberproteinorbloodclots;second,referstotheappearanceofwhitecellsandredcellruptureasampleofblood,serumorplasmamixedwithbloodcellcomponents.(3)didnotpreventhaemolysis,bloodcoagulationandotherqualityproblemsinfundamentally.Conclusion:bloodtestresultscanchangereactionconditionheight,theaccuracyof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diseaseofthedirectionguidance,ifthestaffoftheunskilled,notcarefulenough,willincreasethesufferingofpatients,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illnessofincurlossthroughdelay,makepatientsloseconfidenceinthemedicalinstitution,themedicalstaffasweshouldtoeffectivelypreventthediagnosisofblooddiseases,improvetherateof.在疾病的诊断中,血液检验是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而血液检查结果是否正确与血液的质量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样本溶血凝血引起检验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或者血液的检查结果与事实不符等情况,会严重影响疾病的正确诊断[1],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和分析。

我院对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检验科4082例采血同时对其血样进行分析,其中有304分进行采血的血样出现凝血反应,96份进行采血的血样出现溶血反应,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检验科4082例进行采血的血液样本,其中有304分进行采血的血样出现凝血反应,96份进行采血的血样出现溶血反应。

1.2研究方法由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检验科护士长及采血者共同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分别调查记录患者的采集血样的时间、患者自身的情况、采集的血量、工具以及采集后送检的时间等等,最终将血样出现凝血、溶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的预防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分析制定的预防措施是否有效。

2结果通过对本文所选人群进行分析,得出采血后出现凝血、溶血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包括以下几种[2]:(1)患者自身易出现凝血溶血现象,主要为采血前饮水或者进食导致。(2)医务人员的操作方法不正确,第一,是由于抽入到真空管内的血液样本析出程度不等的纤维蛋白或者出现血凝块;第二,是指血液标本中出现可白细胞及红细胞破裂,血清或者血浆中混有血细胞的成分。(3)没有在根本上预防血样出现溶血、凝血等质量问题。具体分析如下:2.1采血患者自身的因素由于患者自身因素导致血样出现凝血的原因为患者采血前饮水或者进食,一般情况下采血多在清晨空腹下进行,因进食后会导致血液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出现波动,如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及脂类等,饮水会稀释血液,不能保证血样的真实性,临床上进行采取时均要求清晨空腹时[3]。还有一些患者由于自身血液粘度较高,易引起血样快速凝血,减慢血液循环、组织内出现血氧,导致血细胞出现溶血。

2.2医务人员操作方法的因素2.2.1血液出现凝血的主要原因是:护士技术不过关,患者血管较细,抽血时间较长,血液在注射器内出现凝固现象,如果患者血液粘度较高,运用细针头抽血影响抽血速度,这样也会使血液发生凝固。一些护士在进行抽血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承装血液试管的公称量,抽出的血液较多,大于试管所能承载的公称量,引起血液与试管内的抗凝剂接触不充分,进而出现凝血现象[4]。护士在异常的将抽取完毕的血液试管瓶塞拔出,将一些抗凝剂带出试管外,减少了试管内抗凝剂的量,进而不能起到预期抗凝的效果,将血液抽取到试管内没有将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导致抗凝效果不佳。

2.2.2血样出现溶血是指采集的血液标本中白细胞及红细胞出现破裂,导致血清或者血浆中存在血细胞成分。有176份血液样本是由于医生的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溶血反应,占57.6%,出现溶血的原因主要为[5]:因进行采血的试管较多,采集的血液未能合理的分配到各个试管中,采血的真空管中还存留一些剩余的负压,导致血细胞受到压力出现破裂。将采集的血液通过注射器注入到采血容器中时,注入的力量过大,速度过快,血液通过针尖时受到很大的压强,血细胞出现破裂[6]。运用采血器进行采血时,由于采血器的质量不过关引起血液抽取速度缓慢同时内部含有气泡,血细胞被破坏。抽血前早早的将止血带绑扎,时间较长,由于组织缺血缺氧而导致红细胞破坏。抽血后用力的震荡血管或者错误的方式摇晃试管。

3从根本上预防血样出现溶血凝血等质量问题通过对本文所选出现凝血溶血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样本在进行试验分析前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护士自身操作不规范,导致血样在运送和采集是出现了凝血溶血现象,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7]。因而,护士必须熟练的掌握采血方法,同时多参加采血知识培训。医院应定期为护士开设采血相关培训课程,对于临床上多见的影响血液质量的问题进行纠正,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对一些问题较多的科室进行重点培训,培训的内容应该实用、具体,必要情况下也可进行现场指导,同时也可以进行视频教学,培训内容要全面和多样,不但涉及到影响血样质量的因素,同时还要对各项先进的预防措施进行分析。进行培训时可以单独面向检验科进行,也可以对全院科室进行培训,现在有很多医院对检验科室的正确操作方法制成录像和视频,发放到院内网上,以供护士参考学习,每隔段时间更新一次。医院还要印制相关的《检验标本采集指导》,详细介绍每种采血项目的注意事项、采血量、EDTA以及采血时间等等相关的注意事项,如一些采血方法有特殊情况,可单独列出其注意事项,让每个科室进行培训和学习。

4预防方法及相应对策4.1对于第二天需要采血的患者,前一天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嘱咐患者在前一天晚上10点以后不进食,少饮水,第二天清晨空腹进行采血。

4.2注意采血室内的温度,不宜过低,冬天时可准备热水袋,采血前对患者的采血部位进行热敷,对外周静脉采血较困难的患者可选择股静脉穿刺采血。

4.3对于血液较为粘稠的患者,要选择大小合适的针头,一般多选择20号及21号的针头,如穿刺失败应立即更换针头,采血时间不易过长,最多不可超过3分钟,才学后立即向抗凝管内注入抗凝剂,将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合,尽快送到检验科,防止长时间放置出现凝血现象。

4.4当患者有血液循环障碍或者血管出现损伤时,扎血止血带不应超过1分钟,也不要用力拍打穿刺部位,穿刺成功后要立即松开止血带[8]。

4.5血液抽出后要尽快注入到试管中,需要注意的是注入时针头应紧紧的贴在试管壁上,速度不易过快,缓缓的注入到试管内,防止出现泡沫现象,如果为真空采血装置,应严格遵守真空采血的先后顺序[9],采血完成后,要轻轻的晃动试管,次数不低于8次,将抗凝剂及血液混匀。

5实践成效通过实施各种改进措施,在一段时间后对采集血液的标本溶血现象进行统计,其出现溶血的几率为2.81%,凝血的几率为1.35%,采集的血液出现质量问题的几率明显降低,这充分说明了以上措施起到了效果,应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实施[10]。

6小结血液检查结果能够高度的反应病情的变化,其准确度指导着病情的诊治方向,如果义务人员的技术不够熟练,工作上不够细心以及业务不精等等,以上这些原因都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误病情的诊治,使患者对医疗机构失去信心,对医疗工作者不信任,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应该发现问题的同时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血液中疾病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1]赵文新,王英.血液标本采集时发生凝血及溶血的原因[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09):623-624[2]LiuShijuan,WangShuzhong,YangXiujuan,LiuXueshuang.Comparisonof[J].and.2010occupationhealthnewbornpathologicaljaundice2venoussamplingmethod(23):948-949[3]薛宇红.避免标本采集不当给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7):442-443[4]刘秉慧.20例血钾标本溶血的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91(04):5273-5274[5]WangFang,ZhuangPeifen.2007Journalofcombinedwithvenousbloodspecimenhemolysiscausesof[J].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sofmoder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07):4896-4897[6]WuJiafengmagazine.2008combinedwithhemodialysisbloodcoagulationreasonsand[J].analysisofShenzhe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01):40-41[7]罗翔宇.探讨检验血样凝血溶血常见原因及对策[J].中外医疗.2009,28(36):756-757[8]孙健,高霞,刘迎春.静脉血液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0,31(26):403-404[9]WangCaijuan,JiangYingfen.Influenceofsamplehemolysisontheresultsofanalysis[J].Shanxistaffmedicalcollege.2007(03):106-107[10]HanXia,holeMei,PengFengju.Effectofhemolysisonserumpotassiumvaluesofbloodsamplesandcorrespondingmeasuresof[J].IndustrialMedicalJournal.2001(01):842-842

来源期刊

医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