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改进在防治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质量改进在防治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评估

张慧

张慧

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448000

摘要:目的研究探析在防治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中应用质量改进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签选取在2016年至2019年间在我院需要实施PICC置管的110名肺癌患者,通过双盲选法选出一号组和二号组,每组55名患者。分析一号组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总结出其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治疗干预措施后,再对二号组患者进行干预。结果一号组共有11名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有7名患者治愈,临床治愈率为64%;二号组共有3名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有3名患者治愈,临床治愈率为100%。结论在防治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中,安排应用质量改进措施对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PICC;上肢静脉血栓;防治;质量改进;治愈

前言

针对需要进行长时间输液治疗的患者,给予PICC置管治疗治疗已经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输液治疗方法了,但是在使用期间,如果护理不当容易导致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对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健康都会带来严重影响[1]。因此笔者此次研究对临床表现、护理方法以及诊断方法等方面做了针对性的质量改进,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详细报道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签选取在2016年至2019年间在我院需要实施PICC置管的110名肺癌患者,通过双盲选法选出一号组和二号组,每组55名患者,一号组男性患者40名,女性患者15名;患者年龄均值为(56.77±4.28)岁;二号组男性患者42名,女性患者13名。患者年龄均值为(56.60±4.48)岁。两组患者均没有PICC置管史,且均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1.2方法

收集一号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总结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机制,并且安排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培训,用于二号组患者护理。

1.2.1临床症状初期置管上肢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后期穿刺点四周会发生一定红肿情况,会存在压痛感,同时皮温可能会降低。

1.2.2临床诊断具体方法通常采用彩超血管诊断检查,也可应用D-II聚集检查。同时静脉造影为诊断金标准,但是存在创伤性且费用昂贵,一般不建议应用此方法。

1.2.3治疗措施①祛聚:可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②抗凝:可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治疗,但是在治疗期间应该留意患者的凝血功能。

1.2.4预防血栓方法①血管选择:优先选择粗直静脉血管,若是超声引导可以选择肱静脉,因该静脉管腔相对较粗,容易置管,对血管内膜刺激小,能够降低血栓发生风险。②导管选择:有研究指出[1],PICC置管直径越大,则血栓形成率越高,因此建议一般选择4Fr直径导管。③操作规范:在置管前,应该对患者皮肤进行有效的消毒杀菌,在置管时,护理人员要先用生理盐水对手套进行冲洗,这样既可以冲洗掉手套上的细菌很粉尘,也可以查看手套有无发生破损。之后穿刺时最好一次穿刺成功,送管时,速度不宜过快,应该缓慢推进,切忌强行插管,同时要留意导管的尖端位置应该在患者的上腔静脉中下部的三分之一处,主要是因为上腔静脉血流速度较快,血栓不易形成。④置管后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的置管患肢禁止从事体力劳动,不要对患肢进行搓揉、旋转以及上举等,防止对血管内壁造成刺激,叮嘱患者若感觉不适应该马上通知相关护理人员。

1.2.5护理方法①心理护理:由于恶性肿瘤患者一般要背负较重的经济负担,以及心理负担,因此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详细向其讲解血栓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扭转患者的认知状态,使其积极面对治疗。②患肢护理:可将患者患肢适当抬高25度左右,严禁让患肢发生摩擦,同时指导患者适当进行握拳活动,促进血液流通,此外对患者患者颜色以及温度等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③用药护理:在抗凝治疗阶段,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等,留意患者有无鼻腔出血、血尿以及便血等情况,同时叮嘱患者多注意休息。④血栓护理:若患者形成血栓之后,在早期一两周之内为最不稳定时期,栓子及其容易脱落进入肺动脉,因此患者容易发生胸痛、发绀以及呼吸困难等状况,因此发生血栓之后,在前两周期间不能将导管拔除,应该先给予抗凝治疗。

1.2.6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诊断方法、临床表现以及护理方法和治疗方法等,学习结束之后,对其进行理论以及实操考核。

1.2.7二号组护理安排学习培训过的护理人员根据学习内容对二号组患者进行规范护理。

2结果

一号组共有11名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有7名患者治愈,临床治愈率为64%;二号组共有3名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有3名患者治愈,临床治愈率为100%。

3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静脉壁遭受到损伤,血液长期处于高凝状态。而在静脉里面留置PICC导管,不仅容易对静脉壁造成一定损伤,诱发炎性反应,而且还会让血管管腔变窄,减少血流量以及影响血流速度,进而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而化疗药物也会对血管内壁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加之肺癌患者一般体内血液都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大大增加了血栓形成风险。由此可见导管、化疗以及肺癌是笔者此次研究中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肿瘤患者,PICC是最理想的输注药物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以及费用便宜的优点。

在本次研究中,由于二号组患者在PICC置管之前,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效评估,在置管操作中,严格遵照规范操作流程,同时还对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心理疏通以及疾病知识教育,对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了有效的预防以及科学护理,最终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相比于一号组患者降低了15%,并且二号组发生血栓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血栓彻底消除,临床治愈率为100%,相比于一号组患者提高了36%。

综上所述,质量改进在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中能够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有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章春芝,薛志芳,王丽,等.质量改进在防治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