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疗效观察

朱海峰

朱海峰(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人民医院2244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技术的实践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针对我院从2013男3月到2014年4月收治的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钻孔技术对其进行颅内积液引流。结果:38例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无一例死亡,效果满意,术后出现再次硬膜下血肿1例,癫痫2例,并发脑挫伤3例。其余患者均康复满意。结论: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上,采取转孔引流技术作为治疗的手段,疗效显著,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39-01

慢性硬膜下血肿神经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对其的研究并不深入,发病的机理一直都没有弄清楚。但都是因为患者颅腔内出血积液所造成硬膜下腔积聚所致,患者的临床特征是在受伤之后的三个星期之内,颅压逐渐升高。在所有的硬膜下血肿发病中,慢性的硬膜下血肿大概占据了25%[1]。患者的颅腔内积血量可以达到200ml或者更多,而双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可以达到15%[2],颅内血压升高、患者智力迟钝、并且伴随有偏头疼是该疾病的临床特点[3]。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目前采取钻孔引流是比较流行的治疗手段。本文针对我院从2013男3月到2014年4月收治的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临床上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技术的实践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性资料针对我院从2013男3月到2014年4月收治的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为67.3±5.4岁。其中有明确外伤的患者22人,不明原因的患者16人。其中额颞顶部出血18人,额颞部出血20人,就诊时间为3-13个月。患者在临床上的情况为局限性癫痫3例,失语2例,呕吐5例,头疼15例,眩晕3例,轻度偏瘫3例,智力障碍3例,精神失常2例,记忆力减退2例。患者经过CT检查,均可见高密闭的阴影影像。

1.2治疗方法以上患者,均采取钻孔引流方法给予手术治疗,首先根据影像学的资料,将钻孔位置定位在血块最厚的部位,患者经过麻醉之后,采取铺巾,常规性消毒,手术刀切开头皮层,肌肉层。并将其牵引固定住后露出颅骨,用骨钻进行在预定的位置上进行钻孔,如果患者血肿体积较大,则直接在上钻孔。如果血块体积较小,则在血块的颞部和顶部进行钻孔,之后用电凝技术处理脑硬膜,并在其上采取十字切开,将外露的血块清除掉,然后置入一根12-14号的脑室引流管。引流管要深入到达血肿位置1-2cm左右[4],然后固定住。再用生理盐水对血肿部位进行冲洗,直到流出的液体澄清透亮为止。引流管的另外一段连接引流袋。将之前割开的肌肉层,头皮层逐层缝合。

采用无菌的敷料密封切口。当手术完成,麻醉效果褪去之后,将患者送回病房,引流操作维持2-3天,采用CT检查引流的效果。当血肿的体积小于5ml或者完全消失之后,可以拔出引流管。针对硬膜下血肿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密度混杂的患者,可以采取尿激酶对其硬膜下进行冲洗2-3次[5]。

2结果38例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无一例死亡,效果满意,术后出现再次硬膜下血肿1例,癫痫2例,并发脑挫伤3例。其余患者均康复满意。

其中有1例患者为脑挫伤合并癫痫症,经过治疗之后,效果不明显,最后自己放弃治疗,另外一例癫痫患者插管资料后康复,术后对侧再次出现血肿患者,再次施行钻孔引流之后痊愈,效果良好。

3讨论当前,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有开颅清除血块手术、钻孔引流手术等等,开颅手术创口较大,而且操作繁琐。目前已经不再是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案,只有在血肿形成的初期,或者是血肿形成了包膜之后,才会使用该技术进行治疗。微创手术是当前脑外科手术乃至医学发展的趋势,采取钻孔引流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力。针对那些血肿量较小(20-40ml)之间的血肿无脑疝情况的患者,采取钻孔引流技术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本文的研究表明,38例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无一例死亡,效果满意,术后出现再次硬膜下血肿1例,癫痫2例,并发脑挫伤3例。其余患者均康复满意。其中有1例患者为脑挫伤合并癫痫症,经过治疗之后,效果不明显,最后自己放弃治疗,另外一例癫痫患者插管资料后康复,术后对侧再次出现血肿患者,再次施行钻孔引流之后痊愈,效果良好。从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手术的操作对于并发症有着直接的影响,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钻孔一定要选在血肿最厚的部位,并且用力尽可能平缓和轻柔。这样可以减少由于钻头的损伤,造成脑部组织的刺激和张力性气颅。尤其是穿刺硬脑膜的时候要保持一定的张力,确保硬脑膜和引流管之间的连接不会出现缝隙,杜绝空气的进入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上,采取转孔引流技术作为治疗的手段,疗效显著,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杨茂森.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3(03).[2]曹建华.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报告[J].实用临床医学.2004(04).[3]安模,苗露.慢性硬膜下血肿96例诊治体会[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03).[4]刘斐,杨建业.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159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6(01).[5]沈文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血肿引流手术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6(09).[6]张冠中,伦增军.慢性硬膜下血肿38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