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浅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魏万青

(中共皋兰县委党校,甘肃省皋兰县730299)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实践经验,必须把区域发展的近期效益和长远发展要求统一起来,必须把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放在首位,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必须重视促进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的关联,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关键词:区域经济;战略;演变;反思

在我国,建国以后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到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第一次为改革前30年的均衡发展时候,突出表现是“一五”计划重点工程的“西进”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第二次为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为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经济的交流,利用世界经济重心逐步东移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也为了实施渐进式区域推进的改革模式,国家采取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第三次是从1999年正式提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入了一个“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国家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解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新战略。

总结我国建国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实施的经验教训,我认为:

(一)把区域经济发展的近期效益与长远要求统一起来。总结我国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其基本矛盾一直是近期经济效益与长期发展要求或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均衡发展战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效果看,都存在不很理想的地方。

均衡发展战略实施的结果,在改变旧中国经济布局的畸形状态,实现全国生产力的均衡配置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尤其是“一五”期间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的西移和三线建设时期大批沿海地区老企业的内迁,在较短时间里为中西部地区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经过这一时期的努力,内地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建立起了自己的以能源和各种材料生产为主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一定的自我经济发展能力和基础。沿海经济也得了比较快的发展,并以加工工业为主,与内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分工关系,全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实现了一定均衡。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国家采取了抽肥补瘦的做法,把东部地区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大量抽取,用于内地的建设,客观上抑制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本来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的东部地区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反过来也削弱了内地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支持能力。国家经济整体发展的效率也因此受到了损失。二是战略实施后,并没有像开始预期的那样东部与内地的经济差异会趋向缩小,反而显现扩大的趋势。三是“三线”建设布局以国防原则取代经济原则后,许多企业按“山、散、洞”要求选址建设,加之不少项目的不配套,致使生产能力难以发挥,投资效益很差,并使以后的调整付出很大代价。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从它在改革开放中实施的情况来看,无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确实使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地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高速增长,主要是靠提供大部分国民生产总值的沿海地区的更高速度增长实现的,应当说,建立在以不平衡原则和区域分工原则基础上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具有很大收效的。它是对过去30年形成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区域经济问题,一是由于向东部政策倾斜过度,拉大了东、中、西地区经济的差距,扩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抑制了具有资源优势的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产业的规模和速度,造成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严重短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削弱了经济长远发展的后劲。二是区域经济结构问题也凸显出来,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市场机制逐渐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个区域都以竞争的姿态来指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争相发展市场上销路好,附加值高的产品,结果出现了各个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趋同。三是地方保持主义现象增多,区域经济秩序紊乱。由于在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区域之间的发展机遇是不同的,但是,每个区域都需要谋求自己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想方设法争取支持,从而出现了各个区域各自为战的局面,导致区域经济紊乱,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

(二)把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放在首位。我国尽管取得了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巨大成就;但整体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在21世纪更好地参与全球发展竞争,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就必须把国家的综合国力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而国家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是综合国力提高的基础。

一是坚持国民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统一。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中,不仅要正确认识区域的内部条件,而且要正确认识区域的外部环境,将发挥区域优势纳入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体系之中,这就要求,区域发展战略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相互协调。

二要坚持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结合。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社会进步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是区域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优化区域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有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且还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良好的社会风貌及优异的生活环境。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要谋求区域社会的不断进步。区域经济增长为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提供了物质条件,区域社会进步为社会精神生活的进步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引导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从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

一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比较、准确地判断区域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即最初形成的区域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业经济区;随着区域工业的发展和区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就发展成为农业——工业经济区;进而又发展为工业——农业经济区;在此基础又进一步发展为工业经济区,最后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经济发达区。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遵循区域经济成长的一般规律。否则,制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落后或超越区域经济成长的阶段,会给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要同时照顾到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利益增长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对于每个区域来讲,不可能再采取过去那种为了国家的全局利益而暂时牺牲某些区域利益做法。所以,选择发展战略,设计调控区域经济差异的途径,就不应该再抑制某些区域的发展,或对某些区域采取“放任自流”的办法。同时,又对某些区域进行大规模的倾斜。而是要争取使每个区域在国家的经济整体发展中都能够有机会获得发展,都能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要注重发挥各个区域的力量和积极性为调控区域经济差异做出贡献。现在区域本身具有比较大的经济发展自主权,具有比较广泛的资源配置空间,区域必须对自己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负越来越多的责任。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区域在发展本地经济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区域经济究竟搞得好不好,与区域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调动起来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各个区域都能够努力发展本地的经济,放弃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上搞攀比,就一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东涛主编:《中国西部大开发全书》,人民出版社。

[2]张敦林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李含林主编:《中国西部大开发导论》,兰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