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对病情监测基于PMT理论的认知的质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3

糖尿病患者对病情监测基于PMT理论的认知的质性研究

张巧珍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40)

【摘要】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对病情监测基于PMT理论的认知,为今后制定策略,提高糖尿病患者病情监测依从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以PMT理论为基础制作访谈提纲,分析武汉市三甲医院内分泌科12名糖尿病病人对病情监测基于PMT理论认知情况。结果:严重性产生4个主题,易感性产生4个主题,自我效能产生了2个主题,反应效能产生了3个主题,内部奖励产生了2个主题,外部奖励产生了了3个主题,反应代价产生了3个主题。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结合糖尿病患者病情监测真实感受,从动机角度出发,以PMT理论7大核心主题为指导,制定相关健康教育和干预计划,促使糖尿病患者病情监测动机最大化,促使糖尿病患者了解病情监测的意义内容,提高病情监测依从性

【关键词】病情监测;PMT理论;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3-0143-03

糖尿病是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且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多种并发症[1]。据WHO估计,全球目前有超过1.5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糖尿病患者占世界第二位,定期病情监测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病情监测和血糖达标的重要指征[2],但有关文献表明,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治疗依从性普遍偏低[3],而且,对于糖尿病定期病情监测项目,大多数人只关注血糖,对于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肾功能检查、眼底检查、血压、足部检查一片茫然,而糖尿病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只关注血糖往往不够的,需要定期做相关检查,做好病情监测[4],针对上述现状,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关策略,增强患者对糖尿病病情监测的认识,提高自我病情监测依从性。保护动机理论是从动机因素角度探讨健康行为,是行为改变的主要理论[5]。据有关文献表明,保护动机理论应用于健康行为的解释、预测和干预方面,取得良好成效[6]。本文将PMT理论运用于糖尿病患者对病情监测的认知的质性研究中,为后期制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取目的抽样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6年8月武汉市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的糖尿病病人,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语言表达清楚;(2)交流沟通能力良好;(3)自愿加入本研究。样本量以资料信息饱和为止,最后参与本研究病例共12例,男6例,女6例,病程为2~10年。

1.2方法

1.2.1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以半结构式访谈和让患者自行填写开放式访谈表的形式收集资料。资料收集:本研究访谈人员为研究者本人,以符合条件的病人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受访者交流后,基于有些话不好意思说出口等原因,本研究采用与患者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联合发放访谈表由受访者自由填写的形式收集资料,访谈前根据患者要求选择是否录音,访谈时间地点由患者自己选择,以“口头形式”向患者取得知情同意,并向患者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访谈过程仔细倾听患者所述,如实记录访谈内容,出于尊重患者的隐私考虑,同意录音的,保证只做收集资料用,录音文件概不外传,患者姓氏以编码代替,访谈题纲基于PMT理论自制,内容如下:(1)您觉得病情监测对糖尿病治疗的意义有哪些?(2)日常生活中是哪些原因影响到您的正常监测?(3)您相信实施病情监测对糖尿病治疗有益吗?(4)请您详细谈谈您病情监测实施过程,包括遇到的问题,怎么处理?(5)您觉的不遵医进行监测比起频繁规律监测给您带来哪些良好感觉?(6)您觉得外部哪些因素促使您不去实施病情监测行为?(7)您觉得遵医病情监测给您带来哪些不利影响?访谈时间为30~60mine。

1.2.2资料分析访谈结束后仔细重复听录音,仔细阅读访谈记录,提取重要信息,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整理、归类,提取主题,为确保资料的真实准确性,在资料整理过程邀请另一名研究者进行复核,资料整理结束后返回访谈对象处核对。

2.结果

2.1重要性

2.1.1警示性患者A血糖测得高了,就知道病又加重了,得好好注意了,血糖测得低了,要低血糖了,就吃颗糖患者C血糖值的高低,可起一些提示作用,告诉自己做的不到位,指导合理饮食运动,发现血糖高了,就要增加运动量了

2.1.2了解血糖变化患者B了解血糖控制的状况,看自己的血糖是否平稳,血糖降下来了,不变了,自己就放心了,患者D知道自己血糖控制的整体情况,要是控制好了,就不用吃药了。

2.1.3了解血糖变化的影响因素患者E每次测得血糖值偏高了,我就会想刚才吃什么了,是不是吃错什么了,就知道哪种东西可以引起血糖升高,以后就不吃了,患者H可以知道做什么,吃什么可以引起血糖升高,生气了,血糖变化也挺大的。

2.1.4无重要意义患者A监测能干嘛,又不能治病,患者B没啥用,自己又看不懂监测结果。

2.2易感性

2.2.1认知不足(1)血糖正常就不测了:患者D血糖正常了,我就不测了,过段时间再测。患者E血糖控制好,就不去做其它糖化血红蛋白那些监测了,不正常情况再去测。患者F血糖正常,糖化血红蛋白也是正常的,没必要。(2)身体感觉舒服,就停测了:患者I感觉没啥事就不测,实在不行,再去测。患者K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测一下,平常不测。(3)血糖监测时间不清:患者L我一直以为只要测餐后的,餐前不需要测,一直没重视,我都后悔死了。患者B不知道啥时候该测,早上起来也要测吗?(4)不会测:患者C我不知道怎么测,孩子方便的时候,帮我测一下。患者D我还没学会呢,过几天学吧,也不怎么严重。

2.2.2易忘患者E有时忙起来就忘记了,患者F可能自己不够重视吧,吃完饭就去看电视,总是忘记测。

2.2.3经济缺乏患者D测血糖要成本啊,一个试纸条2块钱,哪有那么多钱呢,偶尔测测就可以了。患者H血糖监测条件不允许,短时间监测是可以的。

2.2.4忙碌顾不上患者J时间就是个问题,想测也没时间患者K没空,感觉不方便,糖化血红蛋白3个月一次还好,血糖要是没那么频繁也可以做到的。

2.2.5无监测条件环境患者G像那些眼底检查那些只能到医院来做的,方便时就来,附近又没医院。患者H上班带上那个东西很不方便,次数又多,有点麻烦。

2.3内部奖励

2.3.1自己是正常人的愉快感患者A周围那么多人,我总不能找个没人的地方去测吧,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有病,自己心里本来就难受。患者B走哪里也去监测血糖,看到血糖仪就觉得自己不正常,心情都不好了。

2.3.2不去监测的轻松感患者C看到血糖仪我就有压力,心里都害怕。患者F就为了做个检查专门跑到医院,医院人又多,还得排队,好烦啊,要是方便的话,我也会定时监测啊。

2.4外部奖励

2.4.1旁人不理解患者E经常拿着个针扎手,别人会说我神经病。患者G周围的朋友不知情啊,不知道我在干嘛,看我的眼神很奇怪。

2.4.2亲友的劝阻患者J有人说,没必要做那么多监测检查,医院是为了挣钱。患者K大家都知道,现在医院都不负责,这个监测,那个检查,都查不出什么问题,白浪费钱,我每年会体检一次,也没必要。

2.4.3仪器问题患者D仪器不合格,换来换去,不想测了患者H上个血糖仪还没怎么用就坏了,一直都没时间去买。

2.5自我效能

2.5.1监测没用患者J血糖高低,没什么症状感觉,没必要测。患者K血糖监测,又没什么用,还要天天测,又不是神经病。

2.5.2相信血糖监测很有用患者L血糖监测是很有用,不需要那么监测频繁,就像糖化血红蛋白3个月一次,还是可以接受的。患者M觉得需要定时监测血糖,但有时不好意思。患者N血糖会导致血酯高,有必要定期监测。

2.6反应效能

2.6.1不定时监测患者B我会测,但测得时间不准,有空就测,记起来就测。患者D血糖正常了就不测了,感觉不舒服就测一下。

2.6.2根据自己的感觉,调整监测次数患者E我自己心里有数,有时候一天测四五次,有时候一天一次就可以了。患者F觉得还好,就一天测一次,有时候一周血糖正常了,就不测了患者J需要去医院监测时,感觉实在不行了,才会看病捎带的去查,一般不是定时监测眼底血红蛋白。

2.6.3按自己的方法去监测血糖患者J我就怎么方便怎么测,不知道正确的是什么。患者K用一根棉签就够了,节约,测了就行了。患者L没弃滴一滴血,浪费血,测那么多,得流多少血啊。

2.7反应代价

2.7.1疼痛患者B人都是肉长的,手指都扎乖了,疼的受不了。患者C手指一个针眼一个针眼的,损害皮肤,关键疼的受不了。

2.7.2经济负担患者D试纸,血糖仪,去医院的检查费用花了不少。患者F我是开饭店的,离开店里一天,少挣多少钱,不是很严重就不去检查了。

2.7.3缩小人际圈患者E在外面测血糖很麻烦,大家叫出去玩的时候能不去就不去吧。患者F一会扎一下,一会扎一下,谁都不愿意和你接触,大家都比较敏感,血迹污染。

3.讨论

本研究显示,针对糖尿病病情监测问题,大多数人只关注血糖,很少有人提及其他项目,并且对糖尿病病情监测的意义,没有实质性的认识,还有好多人,基本忽略了病情监测这一重要治疗措施。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患者对病情监测的认知误区,记性不好,空闲时间紧张,经济原因多方面原因,促使患者病情监测依从性下降,其中,认知不足是主要原因。由于患者内心还不能真正接受自己是糖尿病病人和病情监测带来的心里恐惧和烦躁感是影响患者病情监测的主要内部原因。由于患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意志力薄弱原因,导致患者收到外界不良影响,影响病情监测依从性,另外目前市面上不合格监测仪器很多,应提醒患者谨慎购买,以免影响治疗。关于病情监测对治疗的意义,没有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患者对病情监测在时间频率上无法遵医,并且没有正规操作意识。另外,糖尿病病情监测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经济损失,影响生活交际,以上方面原因,共同造成患者病情监测依从性下降,临床医护人员,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改善这一现状,加强患者对病情监测的认知,提高病情监测依从性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33-756.

[2]周迪,鹿斌.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解读[J].上海医药,2012,33(4):69.

[3]王爱民,徐向进,张玲,等.Ⅱ型糖尿病患者家庭血糖监测频次与血糖控制水平对患者住院情况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4):274276.

[4]张涛静.得了糖尿病,定期做6项检查[J].糖尿病天地,2014,8:56-57.

[5]RogersRW,PrenticeS.ProtectionmotivationtheoryHandbookofhealthbehaviorresearch.NewYork:Plenum,1997:113-132.

[6]何炜,耿桂灵,钱湘云.保护动机理论在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分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l,17(3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