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大肠息肉的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3

成人大肠息肉的危险因素分析

黄进堂黄博

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贵阳55002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大肠息肉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监测和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的931例患者,将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将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既往病史、既往服用抗生素史、生活饮食习惯、性格、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等方面的关系。结果: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焦虑症以及长期间断服用抗生素、吸烟、高亚硝酸饮食、少吃粗粮水果蔬菜、性格内向者容易患者大肠息肉。结论高脂血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焦虑症、长期间断服用抗生素、吸烟、少吃粗粮水果蔬菜是发生大肠息肉的危险因素,而性格外向则是发生大肠息肉的保护因素。

关键词:成人;大肠息肉;危险因素

大肠息肉被公认为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大约80%的大肠癌是由腺瘤样息肉衍变而来[1],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大肠癌的发生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其将严重影响着我国公民的健康。如果能够消除大肠息肉或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将大大降低大肠癌发生的风险[2]。因此,对大肠息肉危险因素的分析,对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减少大肠癌患病风险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收集了于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内镜中心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931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并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发生大肠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931例,将确诊为大肠息肉的378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性217例,女性161例;同期电子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者553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287例,女性266例。所有大肠息肉患者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1.2方法所有入组患者在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之前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以及查阅住院病历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焦虑症)、生活饮食习惯(吸烟、高亚硝酸盐饮食、少吃粗粮水果蔬菜)以及性格。资料的收集及整理由同一研究者进行。

1.3统计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数据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计量采用了t检验,多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单因素分析结果

患者并存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焦虑症、长期间断口服抗生素、吸烟、高亚硝酸盐饮食、少吃粗粮水果蔬菜、性格内向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性别分布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影响大肠息肉发生的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为了控制有关因素的混杂影响效应,将上述有显著影响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采用Forward:条件,以选入P≤0.05,剔除P≥0.10的变量为检验水准。结果高脂血症、高血压、焦虑症、长期间断服用抗生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高亚硝酸盐饮食、少吃粗粮水果蔬菜、性格内向进入多因素模型,其中高脂血症(OR=2.20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OR=3.652)、焦虑症(OR=8.104)、长期间断服用抗生素(OR=492.618)、吸烟(OR=9.811×109)、少吃粗粮水果蔬菜(OR=149.825)是发生大肠息肉的危险因素。而性格外向(OR=0.109)为发生息肉的保护因素(见表2)。

3、讨论

大量文献报道,男性患者发生大肠息肉的概率要高于女性患者,这可能与女性患者更年期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有关,但本研究中性别比例无差异,与相关文献报道不符,考虑样本量较少,需进一步加大样本量,但是其对于监测和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意义不大。

高脂血症可以影响大肠腺瘤的发生,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作用更为明显,脂肪酸和甘油三酯能引起严重反应,上调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和转换生长因子(TGF)的表达,PPAR、NF-KB等转录因子的激活,环氧合酶(COX-2)的激活可能是高脂血症导致大肠息肉发病危险因素增高的机制[3][4],文献报道与本研究一致,因此为了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应尽量避免高脂食物的摄入及积极有效地控制血脂水平。

国外学者的研究[5]显示蔬菜、水果、谷物对降低大肠息肉患病风险有作用,同时国内学者[6]也报道频繁进食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可以降低结肠息肉的风险。本研究的结果也提示了少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将增加大肠息肉发生的概率,所以为了减少大肠息肉的发生,应鼓励多食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近年来有较多的研究和资料显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大肠息肉的关联性。日本最新的一项研究[7]显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比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更容易患大肠息肉。虽然也有相关文献[8]报道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与大肠息肉的发生无明显的相关性,但是本文的研究提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与大肠息肉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两者的关系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肠道内微生态平衡对维持机体的健康起重要的作用。有学者[9]对大肠息肉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大肠腺瘤性息肉及绒毛状息肉患者双歧杆菌与乳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而肠球菌、肠杆菌与酵母菌数量增加。双歧杆菌是机体肠道内最重要的生理性细菌,它能调节肠道菌群的代谢活动,降低具有致癌性的细菌酶的活性;此外,它亦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和NK细胞,使之分泌多种一定量的细胞毒性效应分子[10]。如果长期口服抗生素,势必会影响肠道细菌分布,导致菌群失调,增加发生大肠息肉的几率。本研究也显示了长期间断口服抗生素患者发生大肠息肉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多环芳烃类致癌物和亚硝胺成分,可能与其致息肉发生作用有关。也有研究资料表明吸烟是大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指出吸烟年数和吸烟量与腺瘤发病危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11][12]。Giacosa等[13]认为,烟雾可能在息肉形成的早期产生影响。本研究中吸烟患者发生大肠息肉的几率要明显高于不吸烟患者,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吸烟也是发生大肠息肉的危险因素之一,积极戒烟可进一步的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生。

虽然结直肠息肉的形成是否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目前尚无深入的研究,但是心理精神因素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14,15,16],认为抑郁、焦虑等心理精神因素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紊乱,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但有研究[17]认为,肠易激综合征是大肠息肉形成的危险因素,而心理精神因素又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常见病因,由此推断,精神心理因素可能会促进大肠息肉的发生。同时本组研究显示性格开朗组患者发生大肠息肉的概率要明显的低于性格内向组,从而可以推断,性格开朗是大肠息肉的保护因素,所以保持良好心态,拥有积极开朗的性格将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

综上,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的患者了解大肠息肉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可进一步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病率,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大肠癌发生的风险,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WinawerSJ,ZauberAG,HoMN,etal.Preventionofcolorectalcancerbycolonoscopicpolypectomy[J].NEnglJMed,1993,329:1977-1981.

[2]CappellMS.Reducingtheincidenceandmortalityofcoloncancer:massscreeningandcolonoscopicpolypectomy[J].GastroenterolClinNorthAm,2008,37(1):129-160

[3]GiovannucciE.Metabolicsyndrome,hyperinsulinemia,andcoloncancer:areview[J].AmJClinNutr,2007,86(3):s836-s842.

[4]ShaoJ,ShengH.ProstaglandinE2inducestheexpressionofIL-1alphaincoloncancercells[J].JImmunol,2007,178(7):4097-4103.

[5]MillenAE,subarAF,GraubardBI,etal.Fruitandvegetableintakeandprevalenceofcolorectaladenomainacancerscreeningtrail[J].AmJClinNutr,2007,86:1754-1764.

[6]李超,崔立红,王晓辉,等.大肠息肉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8(24):4681-484.

[7]MizunoS,MoritaY,InuiT,etal.HelieobaeterpyloriinfectionisassoeiatiedwitheolonadenomatousPolypsdeteetedbyhigh-resolutioncolonoseopy[J〕.IntJCaneer.2005,117:1058一1059.

[8]LiouJM,LinJW,HuangSP,etal.HelieobaeterpyloriinfeetionisnotassoeiatedwithinereasedriskofcolorectalPolypsinTaiwanese[J].InJCaneer.2006,119:1999-2000.

[9]简燕婷,王立生,孙勇,等.大肠癌及大肠息肉患者肠道膜菌群的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221一222.

[10]王立生,潘令嘉,施理,等.双歧杆菌对裸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21、IL6、IL212的影响仁J〕.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志.1998,18:373.

[11]ShrubsoleMJ,WuH,NessRM,eta1.Alcoholdrinking,cigatettesmoking,andriskofcolorectaldenomatousandhyperplasticpolys[J],AmJEpidemiol,2008,167(9):1050-1058.

[12]HassanC,PiekhardtPJ,MarmoR,eta1.Impactoflifestylefactorsoncoloreetal,polypdetectioninthescreeningsetting[J].DiscolonRectum,2010,53(9):1328-1333.

[13]GiacosaAm,FrasceioF,MunizziFM,etal.Vitaminsandcancerchemoprecention[J].EurJCancerPrev,1997,6(supp1):s47-54.

[14]焦登鳌,吴德仁,陈坤,等.大肠癌高发区嘉善县大肠癌危险因子的调查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8,9:354一357.

[15]刘希永,周伦,余海,等.嘉善县286例大肠癌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漫性病预防与控制1994,2:122一126·

[16]周伦,余海,陈坤,等.大肠癌高发区人群的大肠腺瘤危险因子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1994,21:884一887.

[17]SimkinaES,DubininAV,GorbeshkoTP,etal.TheriskoftheoeeurrenceofPolypsandpertieulosisofthelargeintestineinPatientswiththeirritablebowelsyndrome[J].VoprOnkol.1991,37: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