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侠电影中音乐语言风格的发展演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浅析武侠电影中音乐语言风格的发展演变

唐世轩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武侠电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类型电影,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即从武侠电影音乐语言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等层面分析其音乐语言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武侠电影;音乐语言;发展

随着60年代后武侠电影重新走向复兴,音乐语言在武侠电影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的表现在历史发展的每个时期内都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当代武侠电影的音乐语言风格的发展演变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探究。

一、原创音乐兴起下的流派分立

20世纪50年代掀起了新武侠小说的创作浪潮。沉寂已久的武侠电影也由此在爱情歌舞类型占据占据主导的港台影坛再度发声。而同时,“新艺城”电影公司成立,其配乐理念使武侠电影真正的进入进入到原创音乐时期。[1]

(一)、西洋新创交响乐的引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力席卷全球,其新创交响乐的配乐方式被世界诸多电影人所借鉴。导演张彻也创造性的引用了这一风格的配乐方式,一改凡武侠必配民乐的陈规,给武侠电影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他的代表作《独臂刀》,由王福龄担任配乐,用了大量的西方管弦乐器谱写了典型的西洋交响乐章作为电影的音乐语言。电影常在高昂的管弦乐下又铺陈了密集的鼓点来表现情绪上的急促,这种配乐辅以张彻暴力美学式画面语言产生了强烈的视听冲击感。从影片中可以发现,张彻在武侠电影中的音乐渲染更多的侧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性格表现。这种渲染的侧重在之后的很多类似影片中都有典型的表现。

(二)、民乐的坚守

六十年代之后西洋音乐成为武侠电影的重要配乐手段,但是民乐作为一种重要的配乐手段仍然没有丧失其阵地,以胡金铨为代表的武侠电影导演仍然坚持使用民乐的方式进行配乐。

以其代表作《大醉侠》为例,配乐者周蓝萍大量运用了民族乐器和京剧元素贯穿其中。人物动作常伴随起悠扬的笛声和急促的鼓点进行情绪渲染。若在激烈状态下,锣鼓,琵琶则纷纷跟进,音乐的处理急促而不拖沓,在高昂之后的迅速平静对紧张氛围渲染的恰到好处。[2]在打斗过程中,人物的亮相也选用京剧“武场”中人物亮相时的板鼓声作为引子,电影的配乐主要是为了整个打斗的场面的情绪渲染而服务,充满了京剧写意性。

这种流派的分立也使武侠电影的创作者在创新的道路上发现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武侠电影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二、多种音乐风格交融下的繁荣发展

八十到九十年代,中国内地也开始介入武侠电影市场,杜比模拟电影立体声问世,独立原声唱片市场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武侠电影配乐进入到了创作的繁荣期。

(一)、主题音乐的流行

八十年代之后,武侠电影不再受限于港台地区,内地受到专业训练的学院派作曲人也加入到了电影配乐的创作队伍,创作出了大量以现代音乐为主的配乐作品。这种类似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主题性。[3]如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少林寺》中的主题曲《少林少林》,在电影开场就以雄厚阳刚的男声重唱方式展开了一幅雄壮的历史画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主题音乐的出现与流行是武侠电影配乐的一个重要突破,这使武侠电影中的音乐语言不仅仅作为一种附属品而存在,而是真正具有独立的美学风格。

(二)、民乐的创新性发展

传统武侠电影的产量在八十年代发生了较大的滑坡。在这种背景下,武侠电影的创作者们开始进行积极的创新,民乐的元素开始更多的以一种更加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影视作品之中。

这种传统民乐的使用在氛围的渲染,人物情景的交代上都表现出来非常强的独特性和艺术性。如在电影《新龙门客栈》中,配乐者陈斐烈开场就使用琵琶曲结合唢呐为影片奠定了基调,烘托出了紧张的氛围,主题曲的选择上更是选用了1962年内地舞剧《小刀会》中的音乐《小刀会序曲》,唢呐的磅礴与接连出现的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相互结合,产生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古今融合下产生绝佳的艺术效果。

(三)、电子音乐的异军突起

电子合成器是对乐器演奏声音的模拟,因此相对于传统配乐方式有一定的颠覆性。整体的声音设计也更多的偏向复杂诡奇。电影《东邪西毒》中,配乐者陈勋奇就使用了大量的电子音乐进行音乐设计,在影片开始的序曲《天地孤影任我行》中,陈勋奇用了密集的打击乐铺垫了一个豪迈曲折的开场,展现了雄壮的气势,同时在鼓点下又进行了弦乐的铺陈。这种电子音乐并非对音乐的完全模拟,而是有选择的进行变形处理。这种对音乐的变形使整个电影的氛围呈现出奇幻瑰丽,复杂诡奇的艺术效果[4],对整个影片的后续发展埋下伏笔的同时也与王家卫的电影风格融为一体。

三、新世纪的音乐风格多元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已来,中国电影市场扩大,影片的制作不仅仅局限于两岸三地的合作。涌现出像李安《卧虎藏龙》,张艺谋《英雄》这样的国际化大制作武侠电影,电影的音乐语言呈现出国际化的交融。而另一方面,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一部分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文人武侠作品,音乐风格充满实验性。

(一)、国际化音乐的融合

二十一世纪初,李安的电影作品《卧虎藏龙》掀起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又一次创作热潮。以谭盾,赵季平为代表的职业作曲家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深受西方音乐文化的熏染。他们在创作中吸取国外多种作曲技法,无论是传统的音乐形式还是先锋派的音乐理念都被吸收和借鉴。[5]

以谭盾配乐的作品《卧虎藏龙》为例,电影由大提琴低沉缓慢的音色中逐渐展开,并且这种大提琴的声音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了影片的开始到结束,构成了整个影片的主要气质。而在一段感情的展现中,影片采用二胡的声音拉开序幕,随后又跟进弦乐和管乐,并利用二胡模拟出扬琴的声音表现凄婉哀怨的情感氛围。不仅如此,背景音乐中的主音色是由电子合成器制作的电子音乐,模拟类似吹笛子的气流声。而音乐的节奏则是由大鼓和锸来固定的。

(二)、实验性音乐风格的另类展现

在武侠电影偏向大制作,国际化的大潮下,仍然有一部分影片保持着小众与独立,在音乐的表现上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类影片以徐浩峰导演为代表,其作品《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师父》等都由安巍担任配乐,与一般电影音乐常随画面,剧情展开不同,安巍不追求音乐与画面的常规契合。如在电影《箭士柳白猿》中,浓郁的中式风格的画面下流露的是管风琴音乐的宗教感与宿命感。同时,安巍尝试在武侠电影中加入蓝调音乐,爵士音乐,并把摇滚乐、电子乐与中式音乐进行融合。在这种类型的影片中,音乐展现出了极大的实验性特征,具有更强的个性和独立性。

结语: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武侠电影的音乐语言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发展演变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表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但是总而言之,这和科技的发展,审美的变迁,文化的融合以及市场的扩大都是分不开的。武侠电影的音乐语言正是在这些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最终推动武侠电影中的音乐语言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俊.《旁落的江湖—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8.

[2]陈希.浅析武侠电影中的中国民族音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3]张晓云.武侠电影中中国民族音乐[J].西南大学学报.2007(3).

[4]赵卫防.香港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30.

[5]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85.

作者简介:唐世轩(1995-),男,山东菏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