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瘫痪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脑卒中瘫痪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闫翠桃张若苹

闫翠桃张若苹(内蒙古乌海市中蒙医院016000)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8-0094-03

【摘要】总结36例脑卒中瘫痪患者在入院6周内经过床上锻炼期、坐位平衡至站立期、站位训练期、行走训练期的早期康复护理。笔者认为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原则,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脑卒中瘫痪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立。

【关键词】瘫痪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病痛。表现为病灶性神经功能丧失,甚至伴随有意识障碍且发病持续24h或以上。它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成人类的三大杀手。幸存者中3/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率在40%以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认识到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往只重视急性期药物治疗,而忽视了护理和康复的重要性,使患者的肢体功能未能最大限度恢复的做法已经在逐渐摒弃去了。康复护理通过采用综合方法包括芗、饮食等,运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手段流行对功能障碍者进行反复训练,以使尽可能恢复到最高水平。有研究表明,脑卒中恢复速率在发病后3个月特别是最初4周内最快。所以,早期康复护理显得更为重要。我中心从2005年10月-2006年3月将现代康复心理念、技术与早期临床护理相结合,对36例脑卒中瘫患者入院6周内实施了心理护理和康复措施的早期介入,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36例脑卒中瘫痪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分布:45~49岁10例,50~59岁12例,60岁以上14例;出血性脑卒中9例,缺血性脑卒中27例。肢体肌力Ⅱ级以下者22例,Ⅲ级以下者14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确诊后,出血性脑卒中给予降颅压、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给予早期溶栓、改善微循环及脑保护营养治疗,入院6周后肌力提高2级以上者28例,肌力提高1级以上者5例,肌力无明显改善者3例,平均住院天数(41±8.4)天。

2护理

2.1早期康复护理的依据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姿势和观念,为患者今后肢体康复和回归社会奠定基础。一旦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进行肢体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结合患者的肢体功能受损程度和内容、合并症、年龄、体质、心理特点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遵循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案,安排合理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内容。

2.2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

2.2.1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海绵卷;肘关节微屈,上肢肩关节稍外展,为了防止足下垂,可在足底放一硬枕,为防止下肢外旋,在外侧部可放一支撑物[2]。

2.2.2按摩按摩包括按、摩、揉、捏4法。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2次/d,每次20min。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行轻缓的按摩。

2.2.3被动运动在生命体征平稳后,无进行性脑卒中发生,无论神志清楚还是昏迷患者应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

2.2.4主动运动当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见的主动训练方法为: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等[3],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和软弱肌群。

2.2.5床下训练指导出血性疾病不能直接由床上卧位到床下站位,而应由一个从床上平卧到半坐位→坐位→双腿放床边坐位→站立的过程[4]。

2.2.6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可指导患者进行刷牙、进食、穿脱衣服、拨算珠、捡豆子等自理活动。

2.2.7言语障碍失语症、构音障碍、言语失语症、失读症、失写症。

2.2.8吞咽功能障碍间接治疗:如口腔圈围肌肉的运动训练,颈部放松、塞治刺激法、刺激吞咽反射的方法等;直接治疗:如摄重姿势、吞咽的意识化、咽部残留食块去除法等。

2.3早期康复护理的措施

2.3.1心理护理康复护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体措施有:(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热情接待患者,并全面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社会、生理、心理状况,多与其交流,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治疗信心。(2)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特别是配偶,嘱其多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倾心交谈,参与患者日常生活的安排。探视时间鼓励探视,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从而减少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尽早恢复肢体功能及减轻因疾病导致的心理创伤。

2.3.2床上锻炼期休息时注意良好的肢位摆放,具体摆放要点:下肢屈髋屈膝、上肢肩胛骨向前伸肘腕。仰卧位:在肩胛后方放一薄垫,纠正肩胛内旋内收,肩稍外旋,伸肘腕,手指伸展,防止手指屈曲痉挛。下肢呈膝髋自然屈曲。健侧卧位:患肩前屈90度左右,手平放放于枕头上,伸肘,下肢患侧膝、髋屈曲,放于支持枕上使髋稍内旋。患侧卧位:患肩前伸,伸肘前臂旋后,腕指伸展,患下肢稍后伸,屈膝,健下肢放于患肢前方其下垫枕,注意患肩不能受压,防止肩关节损伤。

对于尚无主动运动的肢体进行屈曲、伸展及抬举等被动活动,具体方法是:(1)取仰卧位。治疗者一手放于肱骨远段支持,保持肩前屈90度,同时发出伸肘指令,使病人努力伸直肘关节。病人进一步可进行主动伸肘后令其反复做伸曲肘、摸对侧肩的训练。肩不能控制前屈位时应给予帮助。(2)治疗者一手帮助维持患者肘关节伸直,帮助带动患上肢上举。最初的独立活动可训练上举90度位的稳定控制,将上肢带到此体位下,鼓励患者伸肘和肩并向上挺住,可用手给一触及目标引导。待控制能力提高后进行小范围有控制的活动,直到全范围的活动,并能控制在任何角度。

对于已经有部分活动的肢体在被动活动的同时鼓励主动运动,练习抬举和屈伸。主动运动的具体方法有:(1)Bobath握手:仰卧位,下肢良好肢位下双手掌相触、手指交叉相握、患拇在上,用健臂带动使肘伸直,做全范围的肩前屈运动。前屈终点手掌翻转使患侧前臂旋后肩外旋。患肩由被动逐渐增加主动程度。手掌相触可保持一定程度的肩外旋。这个训练,对于维持关节活动度,体会肩关节空间位置和运动觉,增强对患肢的认识都很重要。(2)桥式运动:上肢伸直放于体侧,双下肢(立膝位)屈膝髋,足平踏于床上,用力下踩将臀抬起,并控制住,下肢保持稳定,尽可能达到充分伸髋,保持2-3秒,勿憋气。通常最开始训练时需帮助病人放置好下肢,在膝部给予向下压力,甚至帮助抬臀。因患下肢用力时伸肌张力的增高,需帮助固定膝、踝来保持稳定的体位。逐渐过度到独立完成桥式运动,且充分完成后可适当给予阻力。此动作变的容易完成后,可以在臀抬起后,再抬起健下肢保持单足支撑,即单桥运动。桥式体位是一个良好的抗痉挛体位;是自理训练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做好强而有控制的桥式运动,就很难达到充分的伸髋,而这必将影响正常的行走;另外桥式运动也为坐、站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3)床上移行:由仰卧位-侧卧位。双髋膝屈曲,双上肢Bobath握手伸肘,肩上举约90度,头转向侧方,健上肢带动患肢伸直肘向前送,向翻身侧用力转动躯干,同时向同一侧摆膝,完成肩胛带骨盆带的共同摆动-达到侧卧。这一过程治疗者应站在转向的一侧,以解除病人害怕摔下的顾虑。初期可给予适当的帮助,治疗者用手做目标,引导病人上肢向一侧带动或帮助摆膝。向患侧翻身较向健侧容易,但需注意勿使患肩受损。练习缓慢抬头运动,待有力时,练习仰卧起坐,以练腹肌,再练习平稳挺胸,挺起腰部,并配合按摩肢体20分,每日2次。锻炼1-2周可逐渐下床活动。

2.3.3坐位平衡至站立期在床上坐位练习后,再扶患者于椅上,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均屈曲90度,足踏地或支撑台,双足分开约一脚宽,双手置于膝上。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调整

3体会

程序化早期康复护理使患者在发病的急性期和恢复早期得到正规康复,充分挖掘恢复潜能,出院后功能得到巩固和进一步改善[5],因而在脑卒中瘫痪患者中及早进行康复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不要一味地强调患者的主动运动过程,使患者形成不良姿势,影响患者后期康复的进程。根据脑卒中患者肢体恢复的规律,为患者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应当注意抑制姿势和反射、促进正常活动形成,故要患者康复过程中均应贯彻循序渐进、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的观念,强调心理护理使患者以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回到社会中去。

参考文献

[1]高少茹,林惠卿,林秀兰.卧床护理在偏瘫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0):517.

[2]李世珍.偏瘫肢体功能锻炼在脑血管病康复中的意义.齐鲁护理杂志,1997,3(4):9.

[3]蒋冬梅.病人健康教育指导.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

[4]逮柏华.脑血管病的康复护理.天津护理,1997,18(3):185.

[5]张棒玉,荀风阁,周群拉,等.早期强化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