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浮躁心理的危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如何减少浮躁心理的危害

罗英

重庆市永川区萱花中学罗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存在浮躁心理,这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浮躁的表现主要有

1、上课一听就懂,其实没有真懂;

2、看书一看就会,其实没有真会;

3、题目拿来就做,没看清条件就做;

4、做完题就万事大吉,没有检查的好习惯;

5、发现题目错了,把原因归结为粗心不改正。

这些习惯,会导致三种危害:学的时候学不会;考的时候考不出;错的时候改不了。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的时候学不会具体有以下两种表现:

1、上课一听就懂,其实没有真懂

很多同学忽视了这个问题,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老师一问“懂了么?”他们就会随波逐流、异口同声地喊“懂了”。自认为“懂了”,学习过程即告停止。在没有充分学会的时候,学习停止了,这时候,遗忘的因素会很快占到上峰。这样,当时认为学会的知识,其实根本就没有掌握,考试的时候考不出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2、看书一看就会,其实没有真会

很多学生在看书的时候,往往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翻几页就算是看过了,无法深入看书。对于学生来说,深入看书有两方面:

课前看书,目的就是找问题:预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了解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为课上更好地学习做准备。预习时可能对重点知识认识得不清楚,抓得也可能不准,这都没关系。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查一查,感到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是原有知识基础问题,还是理解问题。如果是基础问题就要自觉补一下,看一看是否可以解决;如果是理解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去解决。

课后看书,深入已经掌握的问题,再次寻找问题;近期所学的整个内容体系是否明确?本节课与已经学过的什么知识点有联系?同时在回顾看书时,要注意要做一些标记,重点知识、关键语句、注意点等要用不同的符号或不同颜色的笔适当勾画。

二、考的时候考不出

指的是学习者在自认为学会的情况下,遇到自认为会做的题目,要么做不出来,要么做出来不能得满分。具体有以下两种表现:

1、题目拿来就做,没看清条件就做

学生很多时候看到题目,没有仔细审题,而是急于动手,所以经常出现题目看不清,条件没有看全就开始做题。这种情况做对的可能就很小了。等到题目做错了,才恍然大悟:有个条件没看清楚!

做题目的时候,先写出明确的已知,求证或求解,然后再做题目是一种比较好的解题习惯。拿到题目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不要急着做题,而是要先把题目看清楚再做。这个题目考什么知识点?给出的直接条件是不是能够解出题目?有什么隐含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出问题?

2、做完题就上交,没检查好就上交。

很多同学总是急匆匆地把题目做完就交上去了,让他检查,他就根本检查不下去,有些很明显的问题,本来应该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但他盯着看半天都看不到问题。不检查就上交是浮躁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学生做完题目后,耐心已经达到极点,最想的事情就是赶紧交上去万事大吉。这种浮躁心态是学习的大敌,如果不彻底解决,学习永远不会好。

三、错的时候改不了具体表现为:发现题目错了,以为粗心不改正

每次考试后,总有一些同学认为“要不是犯了一些‘低级错误’,我的成绩还要高。”

期中考试后我问一位同学,:“你每次有多少分是因为‘低级错误’丢的?”他说:每科大约就有5、6分!”

“每次考试都这样吗?”

“基本上是”

“只要你认为是‘低级错误’,你就永远改不了,就永远不能重视这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题目会做,但怎么都不能把会做的题目得满分!”

所以,不要总是把“粗心”当做考试失分的挡箭牌,它实质上是心理浮躁,要把它当做大问题来对待,从思想上重视,才会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学习成绩才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