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侗族婚俗及其变迁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通道侗族婚俗及其变迁浅析

彭亿佳

彭亿佳

中共通道侗族自治县委党校418500

【内容摘要】通道侗族的婚俗延续至今独具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已发生巨大变化。究其原因,婚俗与其它文化现象一样,稳定是相对的,变迁却是永恒而绝对的。

【关键词】通道侗族婚俗变迁

婚俗是指与结婚有关的风俗。不同的民族因自己的风情和民族文化的不同,在婚俗的仪式和形式上就有所不同。通道侗族的婚俗流传久远,有别于当地汉族婚嫁程序。但随着社会变迁和民族间的频繁交往以及相互间的通婚,侗族的婚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将通道侗族婚俗及变迁原因作一浅显剖析。

一、通道侗族婚俗概况

(一)通婚范围

侗族有传统的择偶习俗,通婚范围相对狭窄,一般实行民族内婚、房族外婚,盛行姑表婚,即姑女嫁舅男,禁止姨表婚,认为姐妹的孩子是亲兄弟姐妹,不可通婚。因为通婚范围较窄,有些村寨全寨的人相互之间都有亲戚关系。侗族婚姻体现出血亲与姻亲交叉,血缘与地缘并重的特点。

(二)婚姻形式

1、明媒正娶。侗语称“买通光”,即正大光明的婚姻。这一婚俗主要分布在县域西部地区,特点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进而愿结秦晋之好,征得父母同意后,走媒人说亲、合八字、办喜酒、新娘回门等程序。

2、拐婚。侗语叫“相沓”(Xangltap),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男女自由恋爱后欲喜结良缘,但女方父母反对,择吉日晚上,男方“拐”走姑娘;其二是姑娘已有心上人,父母却将其另许他人,择吉日晚上,男方携女方逃往男方家。两种形式的拐婚,男方都需于事后备重礼前往女方家赔礼道歉及认亲。

3、偷婚。侗语称“Maixliangc”,意即偷来的妻子。青年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意欲结连理,却遭到某方或双方父母反对。为达成结婚目的,出现半夜把姑娘抢走的“抢婚”和双方相约藏匿亲友家中或远走他乡的“逃婚”等形式。侗族经典故事《珠郎娘美》中的男女主人公就是以逃婚形式在一起的。

4、招郎上门。即“入赘”。除陇城、坪阳和芙蓉、金殿不兴招郎外,其他地区均有此习俗,“四里人”(侗族分支)盛行招郎。家中有女无儿,或儿幼女大,婚后丧夫均可招郎,但要求男随女姓或从女方亡夫姓。

(三)缔结婚姻的程序

1、初识。“行歌坐夜”,是侗族青年男女自由社交和恋爱的主要方式。入夜,姑娘们聚到一位姑娘家的楼上,聊天做针线。小伙子们三五成群来到姑娘们的楼下,弹琴唱歌。进得姑娘家中,大家围坐火塘对歌,有时会唱到天亮。通过多次“行歌坐夜”,姑娘小伙增进了了解。彼此有好感的两个人便开始避开众人单独约会。待到感情成熟,报经家中父母同意,即可订婚。还有大戊梁歌会、六月六歌会、月地瓦(意即“种公地”)等活动也是男女相识相恋的平台。

2、订婚。男方请来媒人说亲,八字相合后择吉日定亲,未婚夫妻一般不再去“行歌坐夜”。订婚期间,男方会在重大节庆日给女方家“送节”(传统节日往未婚妻家送礼物),如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鸭或鹅等。农忙季节,男女双方会主动地相互帮忙。

3、结婚。侗族的婚娶过程为迎亲、婚宴、闹新娘和回门。婚礼一般在农历九月至次年正月间举行,娘家、婆家分别摆酒席。一般男方在前,女方在后。而双江镇马龙一带女方在男方前办婚宴。姑娘被接走后的当天中午,女方家中摆流水席招待客人,客人见不到新娘。男方则在新娘入门的第二天请亲朋好友喝喜酒,吃完后散客。

迎亲通常在深夜,以避免不吉利的人和事。迎亲队伍带一盏马灯,不带礼品(坪阳一带则要求男方带上足够的白砂糖,给女方家做招待客人的糖羮),迎亲队伍路上不说话,也不会跟路遇的人打招呼。是夜,新娘邀女伴在家作陪。迎亲队伍到后,新娘用竹篮盛上换洗衣服,在一两名伴娘陪同下,随迎亲队伍连夜返回男方家。女方的嫁妆直至生下孩子打“三朝”时由娘家送出。

闹新娘主要流传于通道西部,婚宴酒席上,先是村中姑嫂闹新娘,即唱赞美新娘和伴娘的歌,新娘伴娘答唱,然后是小孩子来“闹腊买”,即与姑娘们打闹,最后是后生们放着鞭炮来“闹歇买”,即讨新娘油茶。

回门,办完婚宴后,男方派出本房兄弟(人数为奇数)送新娘回家,娘家设宴邀本房族与男方认新亲戚。送回门酒要经过三关:拦寨关、拦门关和剥衣关,主要是女方设卡让男方唱颂歌、酒歌和买款待新娘女伴的家禽。

(四)离婚

通道侗族地区,男女平等,甚至妇女地位还高,离合自由,男女双方均可以提出离婚。往往采用“破竹为凭”的方式,两人不合,相约来到深山老林中,劈三个两节的竹筒,若一刀劈成两半,各自持半边竹筒为凭分离,劈不开则认为天意不让分离,和好如初。有的地方盛行“挑水休夫”和“担柴休妻”的习俗,如马龙长安堡村,女方不愿与男方共同生活,只要挑一担水来到夫家就算离了婚。男方要求离婚时,则砍一挑柴禾到女家,夫妻关系便解除了。当被离婚一方心有不甘时,其房族会到对方家吃喝论理赔偿,名曰“洗夫钱”或“洗妇钱”。离婚后男女双方并不仇视,有时还会往来,有事相帮。

二、通道侗族婚俗的变化

对比通道侗族以前与现在的婚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礼物、婚礼汉化、市场化

1、传统习俗的传承。订婚、结婚、婚姻中礼物的数量、种类等比以往多,但有些礼物始终是必须,如订婚中的“三牲”。订婚和结婚的时间和程序安排几乎一样。礼物方面,仍然是男方送吃的东西,女方送用的物品。

2、市场经济的影响。订婚关系中的男方“送节”负担加重,结婚时要向女方家送彩礼钱(数额还在逐年递增),迎亲的时间程大多安排在清早,嫁妆也在婚礼的当天随迎亲车辆送往男方家。迎娶新娘时小轿车的数量、陪嫁的电器、燃放的爆竹、宴席上的酒菜等都成为村中群众热议的话题,侗族婚礼从以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走出来,日趋汉化、市场化。

(二)婚恋形式现代化

1、通婚范围扩大。寨里的青年找对象由附近村寨、本民族扩大到本县各地乃至邻近县市,甚至拓展为全国各地、各民族,在坪坦乡就有好几个侗语流利的四川媳妇在家留守。在双江镇长寨村,古稀老人操半侗半汉的语言与来自外乡的汉族媳妇聊天。

2、恋爱方式蜕变。姑娘小伙们基本不再会唱侗歌,也没有什么机会行歌坐夜。大戊梁歌会、六月六歌会成了政府发展社会经济、中老年人较量歌技的平台。青年男女的结识来自于同学中、微信群、网吧里、工厂车间……

3、一些婚姻形式逐渐消失。姑表婚由于法律的介入而消失,青年女子们有了更多自由恋爱、自由选择伴侣的权力。拐婚、偷婚等现象不复存在,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发言权被削弱,男婚女嫁,父母的意见仅供参考。

4、普遍接受大龄未婚青年。侗族盛行早婚,特别因“不落夫家”习俗的存在,坪阳甘溪一带,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凡年满二十二岁尚未完婚者,便被人们视为大龄青年而歧视,被称为“汉行”(单身汉)、“买行”(老处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随着赴沿海发达地区务工、外出求学人数的增多,人们对于年届二十六、七仍未成婚者已普遍理解接受。

(三)法律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直以来,在侗寨中,只要订了婚或举行过婚礼,大家都相互承认彼此的身份,以致于在解除婚约或婚姻的时候,只需破竹忘夫或挑水休夫、担柴休妻。后来,人们知道了合法的婚姻可以受法律的保护而开始去办理能证明合法婚姻的结婚证书。在解除婚姻关系时,有些夫妻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需要法律的介入,离婚不再是说走就走。

三、通道侗族婚俗变迁原因浅析

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的形成、传承和发展变化往往顺应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以下分析侗通道族婚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内在因素

劳作方式改变。改革开放之前,通道侗民以农业为主,田里种水稻,养鲤鱼和草鱼,地里种红薯、包谷和高粱,也种烟叶、油菜和大豆,山上种杉木、油茶,家里养鸡、鸭、鹅,也养猪、牛、羊,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落后的自然经济迅速解体。寨里的人不再满足于仅仅吃饱穿暖。为了寻求更美好的生活,很多人外出务工、创业。渐渐地,外出工作成了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外部影响

文化其实是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作为外因,在婚俗变化中发挥着深远影响。

1、自然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以前由于交通不便,侗寨里的人一直以来都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存。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村村通公路,户户修水泥路,打破了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城乡之间,各乡镇村寨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通的便利促进了民族间接触的增多,民间自然交往日益频繁,你来我往中很容易就受到他族文化的影响。

2、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而现代化不仅表现为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交往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认识发生深刻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能力的高低,成为决定人们社会经济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青年男女的婚姻择偶观也向着汉民族靠拢,家庭条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他们对婚后生活的地理环境也有了新的要求。

文化具有稳定性,但只是相对的,变迁才是永恒而绝对的。侗民族婚俗的产生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现阶段的发展和变化同样是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结果。适应当地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婚俗文化会被一代代传承下来,不适应生产生活的婚俗文化会在传承中发生改变,阻碍人民生产生活的婚俗文化会逐渐被人们抛弃。

【参考文献】

[1]林良斌、吴炳升:《习俗大观》,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2008.9;

[2]左湘明:《侗族文化知识干部读本》,海南出版社,2011.12;

[3]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当代农村婚姻家庭变动研究的回顾和思考[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05期;

[4]杨柳;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