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8
/ 1

浅谈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策略

马斌

(陕西省西乡县峡口镇中心学校723500)

摘要:近年来,由于大量农村人口的外迁,适学儿童也随之减少,为整合教育资源,便出现了大量的寄宿制学生。我校就是一所农村寄宿制镇中心学校,寄宿学生较多,年龄偏小,适应环境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较强。一周7天时间,5天都要在学校独自生活、学习。因此,这些学生的心里就出现了一些自卑、孤僻、抗挫能力差等不健康现象,学校应对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关注和关心,采取多种措施和策略,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寄宿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及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农村学校寄宿生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校有五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寄宿在学校,高年级则更多。他们大多都属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孩子和父母沟通机会很少,而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黄金阶段,孩子的健康成长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根据近几年对寄宿制学校管理过程的思考和探索,我认为寄宿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主要表现

(一)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这些寄宿学生基本都是隔代监管,平时基本都是爷爷、奶奶在家照顾,对孩子的关注更多的是生活,在学习和心里健康方面可以说是顺其自然。因此,这些学生学习也是处于中下水平,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比较自卑,于是不大愿意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也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独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间长了,性格变得孤僻,不喜与人交流。

(二)缺乏关爱,价值观扭曲。正确的爱是七分鼓励三分批评,不管不顾和一味地溺爱只会害了孩子。曾经班上有一位学生这样说: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了,爷爷忙着做生意,我就是没娘管的孩子,我除了多花钱来抚慰受伤的心,还能干些什么。听了之后,不由得感慨道,孩子需要正确的爱,陪伴是多么的重要。

(三)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动不动就哭,究其原因,竟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貌似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并且普遍存在。试问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惯出来的还是爱和教育的缺失所导致的?

二、应对策略

(一)了解、尊重每一位寄宿学生。

了解是前提,学生一般都比较害羞,不愿意向老师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班主任及心理辅导教师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辅导,并对学生心里话进行保密。

(二)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人文环境。宿舍文化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

2、营造宽松的班级环境。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努力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

3、生活及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教师应立足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主要有: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

(3)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

(4)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4、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定期邀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尽量让孩子们一块儿参加一些比较轻松、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体育运动会、文艺会演、兴趣活动大赛;一块儿观看儿童电视节目,一块儿做游戏,一块儿做自己喜欢的事,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宿舍内组织一些诸如自己整理生活用品、自己洗手绢、洗鞋袜、洗头、洗脚等讲卫生比赛活动,指导孩子们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指定的任务.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琐碎的生活小事,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增强人际交往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