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对我国就业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3

数字经济对我国就业影响

周红芳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四川成都610017)

本文为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2018年校级调研课题研究成果,立项号SCJD2018DY01

摘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产能过剩产业下岗职工的就业难问题,并推动就业模式从传统的“公司+雇员”转向“平台+个人”,但也带来了结构性失业和扩大收入差距等问题,政府应积极修改相关法律制度,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并完善社保制度,确保社会全体共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关键词:数字经济;就业;就业结构升级

数字经济是指以利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等一系列经济活动。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技术价格变得便宜,技术渗透性加强,以信息和通信技术变化带来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出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MR)、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融合创新,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之一,7.5亿网民是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强有力的基础。以BAT为代表的优秀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政务等多领域的创新正在引领全球。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7.2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占GDP比重达到32.9%。到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占GDP比重35%,到2030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将超过50%,中国将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就业是民生之本,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社会对“机器替代人”的恐慌,数字经济对我国就业数量、就业素养、就业结构、就业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历经百年,涉及到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劳动经济学等理论。我国理论界也高度关注,张成刚(2017)对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做出研判。蒋南平、蒋玲(2017)结合马克思失业理论,指出应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提高工人掌握科学技术的能力,调整各产业的资本结构。郝建彬(2017)建议重新定义新就业的概念,并提出完善统计标准体系,加强数据化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大数据下的信用贷款体系和人社服务体系等。本文将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上,着重研究数字经济对新时代我国就业的影响,并提出助推就业结构升级,提高就业质量的相关途径,这既是对劳动经济学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时代下的新发展,同时对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解决就业这一民生问题,提供可行建议。

一、数字经济对就业的积极影响

1、为产能过剩行业的职工实现再就业提供机会,推动我国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主阵地从二产转向三产。从中央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国钢铁和煤炭产业通过压缩产能将造成180万职工下岗。如何实现这些职工顺利再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从工业领域通过去产能造成失业的职工普遍技能不高,年龄不低。而以阿里巴巴、滴滴出行、京东、小米、百度、腾讯等为代表的平台公司,以创业式就业吸引了大量来自于工业领域的职工。2016年滴滴出行平台创造了1750万个就业和收入机会,其中238万个来自产能过剩行业。阿里零售创造3300万灵活就业机会,为农民工、下岗职工、妇女等市场弱势群体创造了宽容的弹性就业环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平稳过渡的就业空间。数字经济拉动就业作用显著,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2017年我国从事数字经济领域人数达到1.71亿人,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22.1%。其中直接从事信息通信产业工作的人数达到1175万人,而数字经济融合应用部分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6亿人。其中从就业结构看,数字经济吸收第一产业从事数字化工作的人数达到1619万人,吸收第二产业就业人群达到5054万人,吸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12016万人,占到三产总就业人数的34%,服务业成为数字经济吸纳就业的主阵地。

2、改变就业模式,从传统的“公司+员工”逐渐转向现代的“平台+个人”,弹性就业成为常态。以淘宝、京东、聚美优品、美团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到众包、众筹、社交、直播、互联网金融、众创空间等互联网平台,再到形成产业生态系统的平台经济,推动就业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截至2016年5月,我国众创空间直接带动了6万余人就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跻身于全球十大平台经济体。阿里巴巴作为亚洲最高市值的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不仅降低了就业门槛,阿里巴巴网店的员工75%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极大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同时不断扩大就业领域,从快递员到外卖人员,从商品电商到用餐电商,再到出行电商。当前我国通过平台型就业和创业式就业人数显著增多,劳动者拥有更多的择业自主权,表现出雇佣弹性化。雇佣弹性化体现在工作地点弹性化、工作时间弹性化、工作内容弹性化以及雇佣期限弹性化,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新的就业形态,如新零售业的淘女郎、体验师,娱乐业的网络作家、网红主播,新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岗位等等。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的“斜杠青年”日渐增多。

二、数字经济对就业的不利影响

1、结构性失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普遍趋势是技术创新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机器取代人后无产阶级失业大军将大规模存在。资本家主要通过应用新发明、新机器等方式减少雇佣工人,降低产品成本中的活劳动成本,实现可变资本节约型创新。从长远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影响可能是正面影响,但是对于低素质劳动人口而言,机器人的“取代效应”非常明显,会导致结构性失业。过去十几年制造业已经广泛使用机器人,而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应用范围开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扩展。“无人工厂”、“财务机器人”、“编辑机器人”“无人仓储”、“无人超市”和“无人驾驶”等新商业模式兴起将会影响翻译、会计、律师、记者、家政等职业逐渐消失。根据OECD预测,中国将有77%岗位自动化。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买主,采购机器人6.8万台,应用于我国36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87个国民经济行业中类,其中以汽车、电子制造等行业领域应用为主,较2013年服务领域明显扩大。到2020年,中国自产机器人将达到10万台。机器人的取代效应将会引发数百万职工下岗。同时数字经济对原有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冲击导致社会矛盾频发。如电子商务发展导致大量实体门店关闭,零售人员失业,ATM机的出现造成银行职员的大量下岗,网约车和共享单车的发展影响了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出租车司机围堵网约车事件时有发生,影响社会秩序良好运转。

2、就业岗位两极化,收入差距扩大。数字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拉大收入差距。数字经济对就业群体的数字技能要求很高,因此就业结构中处于低端的劳动力将面临失业,而高端劳动力将获得丰厚回报,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2016年,世界银行报告指出数字经济将带动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之一是就业岗位两极化,高技能与低技能岗位的就业比例提高,而中等技能岗位的就业率下降,中等技能岗位逐渐被分离并退出劳动力市场,不同就业群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1、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就业模式影响十分深远。而现有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传统的“公司+雇员“的体制下对标准工时制的职工权益进行保护,没有对灵活就业人员进行保障,同时对网络平台产生的雇佣关系缺乏认定依据,数字经济创造就业缺乏法律支撑。针对数字经济带来的多元就业形态,应积极探索不同类别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完善事业保险、医疗保险、困难补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创业者的生存顾虑。

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培育人才。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同是也是各国争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人才是第一要务。当前中国数字人才数量不足且布局不合理。中国从事人工智能工作的人员仅有5万多,印度和英国15万左右,美国85万人左右。中国数字人才主要集中在产品研发,而大数据深度分析和数字化运营、数字营销等新兴技术人才仅有5%。应加大相关学科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3、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实现灵活就业。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快速发展下,平台经济作为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在兴起。2015年以来,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已超过150个。世界各国行业巨头在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大力打造“国际品牌高端产品先进平台”。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起步较晚,商业成熟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生态相对滞后。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既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同时需要信用、物流、第三方支付、认证等配套服务。政府应在用地、融资、税收等方面扶持服务业平台公司的发展,同时积极完善“政府管平台、平台管个人”的商业模式,健全平台经济信用评价制度,培育相关中介机构,提升配套服务能力,实现带动个人创业式就业。

4、培养失业群体的数字化工作技能,提高再就业能力,并提供社保兜底服务。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就业结构的冲击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纸媒以及低技能劳动力群体。政府应该通过互联网+教育、慕课等方式加大对这部分人群的数字技能培训,帮助实现再就业,同时健全社保体系,对低收入阶层实现兜底保障,确保社会各群体共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参考文献

[1]王君,杨威.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就业影响的历史分析和前沿进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7年(27)

[2]张影强,张瑾.如何促进数字经济创造就业[J],中国经济报告2017(5)

[3]郝建彬,数字经济下新就业形态顶层设计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7(12)

[4]刘红玉,马克思的创新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5]纪雯雯,数字经济与未来的工作[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7(12)

[6]杰瑞.卡普兰:《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共生下财富、工作与思维的大未来》,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7]Digitalpidends[R].WorldDevelopmentReport,2016.

作者简介:周红芳,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经济学管理学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

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助推就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