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癔症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针刺治疗癔症的疗效观察

刘新发

刘新发(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50)

【中图分类号】R74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060-02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癔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1例癔症全部采用针刺治疗。结果治愈率54.55%,好转率27.27%,总有效率81.82%。结论针刺治疗癔症效果较为满意,体现了针刺效捷、安全、简便、价廉的特点,发挥了针刺良性、双向性调节的优势。

【关键词】癔症针刺疗法疗效分析

癔症(hysteria)是一种易于识别但又难于下定义的症候群或疾病。目前普遍认为性格特点是本病的发病条件,精神创伤是发病的诱发因素,体查及常规仪器检查又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可散见于神经及精神等各科疾病之中,临床诊断和鉴别非常困难,误诊率高。该病目前尚无特异疗法,多以心理暗示和药物对症治疗为主,但治疗后极易复发,远期疗效不容乐观。笔者曾对11例癔症患者全部采用传统针刺疗法,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系2005年4月~2007年2月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科和心理科门诊病人,男性2例,女性9例;年龄19~52岁,以青壮年女性居多;病程7天~2年;首发4例,复发7例;以癔症性精神障碍为主的7例(癔症性木僵4例,癔症性假性痴呆2例,癔症性遗忘症1例);癔症性躯体障碍为主的4例(癔症性失明1例,癔症性偏瘫2例,癔症性失语1例)。其中2例癔症性偏瘫病人因就诊时症状较重,入院后均经X片、CT检查,完全排除神经系统疾病或其它躯体疾病。

1.2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严格筛选观察对象

诊断标准:(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综合症:①癔症性遗忘;②癔症性漫游;③癔症性多重人格;④癔症性精神病;⑤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⑥其它癔症形式;(2)没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排除标准:无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诈病。

2治疗方法

(1)以精神障碍为主的癔症。治则:醒神开窍,安定神志。主穴:人中、合谷、涌泉。配穴:木僵者加太冲、阳陵泉;假性痴呆者加百会、风府;遗忘者加四神聪、大椎。

(2)以躯体障碍为主的癔症。治则:舒肝解郁,安神定志。主穴:太冲、内关、神门。配穴:失明者加球后、睛明;偏瘫者加曲池、外关、环跳、悬钟、阳陵泉。

(3)针刺手法。均采用上下配穴法,每次患侧或健侧交替取穴3~5个,用75%的酒精常规消毒,选用28号0.5~1.5寸毫针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用捻转泻法,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休息2~3天,再行下一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疗效评定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有关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社会功能恢复。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社会功能部分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恶化,社会功能受损明显。

(2)治疗结果11例中,痊愈6例,占54.54%;好转3例,占27.27%;无效2例,总有效率81.82%。治疗时间为5~21天。癔症性精神障碍疗效较癔症性躯体障碍好,其中癔症性木僵疗效最好(4例均痊愈),平均治疗时间为5天,而癔症性失明、癔症性偏瘫疗效最差,有效率为33.33%,治疗时间也最长(分别为20天、21天)。疗效统计见表1。

表1临床分型与疗效的关系

4典型病例

王某,女,汉族,23岁,初中文化,农民。因“左半身动作困难1月,烦躁、不眠3天”为代主诉,2005年7月18日由其母陪护首诊。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性格内向,交际能力欠佳。1月前得知其未婚夫吸食海洛因,当场晕倒在地,觉醒后自觉左上肢拘急不能伸直,逐渐下肢痿弱无力,行走困难,勉强走路也需他人搀扶并左腿明显跛行。发病后第5天到兰州军区总医院神经科拍X片、CT检查,未查出神经系统明显异常。3天前因情绪烦躁,昼夜不眠又到总医院复诊,遂介绍到我院就诊。检查:T:36.7℃;P:82次/分;R:19次/分;BP:14/9Kpa。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肿大,肾区无叩击痛;左上肢肌张力低,肩关节无自主活动,肘、腕、指等关节拘急呈鹰钩状屈曲,肘关节以下至手指皮肤发紫,肌肉松弛,下肢皮肤和肌肉尚佳,但走路跛行。生理反射对称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患者面色晦暗,神情恍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西医诊断:癔症性偏瘫;中医辨证:肝郁生风,阻滞经络,用舒肝解郁,熄风止痉之法治之。取患侧太冲、内关、神门、曲池、外关、环跳、悬钟、阳陵泉,得气后用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其间手法行针3次,针治第9次肘、腕关节能伸直,手指能伸直且能稍微弯曲,第17次臂能抬与肩平,手能握物,走路跛行已不明显。巩固4次,告愈。一年后电话随访,至今未复发。

5讨论

据1982年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癔症好发年龄16~52岁,女性的患病率(3.62%)显著高于男性(0.24%)。现代医学认为癔症是一种精神整合功能崩溃状态,性格特点是发病的条件,精神刺激是发病的诱因,临床症状错综复杂,覆盖面广,可涉及神经、精神、躯体等多科疾病。由于患者的心理暗示极强,发病后又会不断出现新的症状或症状群,如果医生不系统了解病史,仅凭患者的症状(①由心因诱发;②找不到器质性病征;③可接受语言暗示的影响),极易误诊。

早在秦汉时期的医学著作《灵枢》、《难经》和东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就有类似癔症的记载,有“脏躁”、“奔豚”、“厥证”、“郁证”、“痿证”、“百合病”等不同称谓。“脏躁”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书中描述“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奔豚篇中描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上,皆从惊恐得之”,指明本病的心因性起源。《灵枢.忧恚无言》篇中记载针刺天突穴可以治疗精神因素引起的失音,开辟了针刺治疗癔症的先河。结合对本组病例的临床疗效观察,笔者体会到:

(1)病人在清醒的状态下,治疗环境宜安静,针刺治疗前最好向患者讲清病情,以减轻其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时善意的谎言(指针对性的心理暗示言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针刺操作手法多用泻法,一般刺激强度宜大(除体质过于虚弱者),并密切观察患者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情况,以随时调整刺激量,努力做到有的放矢。

(3)首次治疗务必争取有效,否则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也是减少或避免复发的关键。

(4)急性起病或以精神障碍为主的病人疗效较佳,屡次复发或以躯体障碍为主的病人疗效相对较差,这可能与治疗的敏感性递减有关。

总之,针刺治疗癔症疗效较为满意,体现了针刺效捷、安全、简便、价廉的特点,发挥了针刺良性、双向性调节的优势。不足之处由于本组入选病例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学处理,至于针刺对癔症远期疗效的确切性评价,仍亟待同行们进一步挖掘、整理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杨长森.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70-71.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2001:75-76.

[3]沈渔邥.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68-677.

[4]高维滨.神经系统疾病针灸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37-239.

[5]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