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治疗后相关拔管反应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相关拔管反应的临床观察

黄均辉

黄均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州人民医院845350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心血管介入治疗后相关拔管反应。方法对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接受心血管介入诊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拔管慢率反应方面,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中出现拔管快率反应的10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因为血容量不足;两组患者中出现拔管反应的22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8例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存活,均得到了良好的恢复。结论直接拔鞘较局麻拔鞘更容易发生拔管综合征,拔管快率反应的最主要诱发原因是血容量不足,给予拔管综合征患者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积极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治疗后;相关拔管反应;临床观察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介入技术及设备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心血管介入术在临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成为现阶段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措施。但是,一些患者在完成介入治疗将血管鞘拔除后回出现一些不良反应[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接受心血管介入诊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了心血管介入治疗后相关拔管反应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等,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接受心血管介入诊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有30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0~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3.6)岁。其中22例患者接受了冠脉介入诊疗术,10例患者接受了二尖瓣介入术,6例患者接受了主动脉和左心室造影术,8例患者接受了周边血管介入术,4例患者结婚搜了先心病介入术;对照组中有32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1~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4.2)岁。其中20例患者接受了冠脉介入诊疗术,12例患者接受了二尖瓣介入术,8例患者接受了主动脉和左心室造影术,4例患者接受了周边血管介入术,6例患者结婚搜了先心病介入术。两组患者各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不用麻醉直接拔鞘,给予观察组患者利多卡因局麻拔鞘,所有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均在ICU病房中接受连续3天的ECG、BP监护,手术结束后2小时将血管鞘拔除。对两组患者实行拔鞘操作后给予其加压包扎,并用沙袋进行6个小时的加压止血。如果患者在拔鞘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则不再做特殊处理;如果患者拔鞘后有拔管反应,并且心率每分钟降低20次,则应该立即给予其心电图检查,并给予其静脉注射1mg的阿托品。5分钟内如果患者没有恢复,则再次给予其静脉注射2mg的阿托品。如果血压仍然不恢复,则立即既有其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对患者的心包液及冠脉急性闭塞等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患者具有较多的心包积液,则立刻给予其心包穿刺将积液抽出;如果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则立刻给予其再次冠脉介入、冠脉搭桥术等治疗。拔鞘后如果患者有拔管反应并且心率加快,则立刻对其肺部水泡音存在情况进行听诊,并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对其急性冠脉综合征存在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有肺部水泡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则立刻给予其心衰处理或行再次冠脉介入、冠脉搭桥术等治疗。同时,对患者的溶血量等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患者可能溶血量不足,则对其中心静脉压进行测量,并对其进行血常规检查,以发现出血等情况。一旦发现出血等,则及时做相应处理[2]。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出现拔管综合征情况、出现拔管快率反应的原因进行观察,并比较分析不同拔管反应的处理措施及其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20.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应用t参数检验计量基本资料比较,应用r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现拔管综合征情况比较

在拔管慢率反应方面,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拔管快率反应方面,二者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

表1两组患者出现拔管综合征情况比较(例/%)

2.2两组患者中出现拔管快率反应的原因

两组患者中出现拔管快率反应的10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因为血容量不足,占总数的40%;由于出血、心衰落、急性冠脉综合征而出现拔管快率反应的患者各2例,均占总数的20%(表2)。

表2两组患者中出现拔管快率反应的原因

2.3不同拔管反应的处理措施

两组患者中出现拔管反应的22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占总数的54.5%;6例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占总数的36.4%;

2例患者接受了CABA治疗,占总数的9.1%。所有患者均存活,均得到了良好的恢复(表3)。

表3不同拔管反应的处理措施

3.讨论

一般情况下,临床应该在心血管介入手术后4小时将患者的血管鞘拔除,在拔管的过程中,应该将压迫式止血方法运用到穿刺部位区域的护理中,而这一止血方法极易引发心率变慢、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反射现象,甚至还会引发极为严重的不良症状[3]。在拔管前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一方面能够将拔管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感减轻到最低限度,两一方面也能够对迷走神经形成的反射活动进行有效的阻断[4],从而将拔管综合征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本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拔鞘较局麻拔鞘更容易发生拔管综合征,拔管快率反应的最主要诱发原因是血容量不足,给予拔管综合征患者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积极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爱华,孙宣,席海燕等.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5):530-532.

[2]金琳.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早期识别和处理决策[J].海南医学,2012,13(11):115-117.

[3]亢君,马玲玲.心脏介入治疗拔鞘管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2):2102.

[4]余露.拔除动脉鞘管致血管迷走反应的预防和护理[J].医学新知杂志,2010(3):23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