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分析

王莎

邵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围手术期的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绞痛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65例为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65例为B组,两组患者均在术前围术期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血小板抑制率进行分析。结果:B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均较A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性介入手术治疗的围术期中,不稳定型心绞痛使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作抗血小板治疗效应明显较稳定型心绞痛低。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术;冠心病心绞痛;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冠心病心绞痛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稳定型心绞痛,均可采取经皮冠状动脉加入术(PCI)进行治疗,从而对心肌供血情况作有效改善[1]。但是在行PCI手术的围术期中,对患者实施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抗血小板治疗与血栓发生率呈密切相关性。血小板抑制率越低,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率越高。血栓弹力图是经过诱导剂,可对血小板激活物作用途径进行监测的有效方案,花生四烯酸(AA)突进抑制率与阿司匹林相关,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抑制率和氯吡格雷呈密切相关性。在本组研究中,对不同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围术期中,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情况进行检测,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协会(AHA)中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2]。男性78例,女性52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65.3±6.1)岁;病程4个月~12年,平均病程(5.1±1.2)年。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者;40~80岁者;家属与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组研究者;排除标准:出血倾向者;术前2周使用其他抗血小板、抗凝药物者;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使用禁忌症者;严重免疫性疾病者;恶性肿瘤、肝肾功能衰竭者;继发性心律失常、感染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将130例患者,根据不同稳定型,分为A组65例,B组65例,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病程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详细对两组患者体重指数、年龄及用药、吸烟及高血压、糖尿病情况进行记录。入选患者在行PCI术前1d开始顿服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300mg。次日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随后开始做PCI术;完成PCI术后次日,抽取空腹晨血,植入抗凝管后,作血小板抑制率检测。使用血栓弹力图(TEG)分析仪,以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为激活物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情况判断。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整理后,均录入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经独立样本t检验,(±s)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血小板抑制率对比

B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均较A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药物底反应现象

ADP途径抑制率<50%,B组10例,占15.38%;A组8例,占12.31%;AA途径抑制率<50%,B组3例,占4.62%;A组2例,占3.08%。

3.讨论

PCI是目前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治疗方案,而在行PCI手术的围术期中,实施抗血小板治疗是必要步骤。PCI使用机械性扩张及旋磨可促使冠状动脉斑块破裂,保护内皮组织,减少组织因子释放,启动机体的凝血机制,从而形成血栓。在围术期中加用抗血小板药物,针对PCI过程中形成血栓有效抑制,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起到抗血栓效果。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是确保PCI手术成功的关键。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作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PCI围术期首选用药方案,但是对于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在不同稳定型心绞痛中的抗血小板效应,目前尚无确切定论[3]。

有关研究显示[4],PCI术后依然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双重抗血小板后依然有3%~45%患者未取得显著抗血小板作用。发生这类问题与基因多态性、胰岛素抵抗呈密切相关性。已经证实,择期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其双重抗血小板效应与术前患者血小板活性呈密切相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理基础有显著差别。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存在明显活化,引发冠脉血流下降,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病理基础;稳定型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狭窄所致[5]。两种病理基础不同,决定其在术前血小板活性差异,而抗血小板治疗效应也随之存在相应差异性。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ADP途径抑制率<50%,B组10例,占15.38%;A组8例,占12.31%;AA途径抑制率<50%,B组3例,占4.62%;A组2例,占3.08%。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阿司匹林是AA抑制剂,氯吡格雷是ADP抑制剂,均可对血小板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由此对两种药物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进行分析。

经本组研究表明[6],B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均较A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可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血小板活性强、斑块缺乏稳定型呈密切相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出血风险评估后,需要更加积极作抗栓强化治疗。临床用药时,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血小板活性情况,制定抗血小板聚集风险,从而提高抗血栓作用,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7]。

综合上述,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重抗血栓疗法对稳定型心绞痛抗血小板效应较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抗血小板效应较低,因此,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检测出血风险后,需要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利于患者远期预后。

参考文献:

[1]王海鱼,陈爱华,贺献芝等.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强化药物治疗的对比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4):353-356.

[2]梅少平,刘美玲,闫慧等.益气通冠方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1):213-216.

[3]汪鸿彬,梅志亮,王晓华等.老年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药物治疗的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1):1-3,13.

[4]张庆翔,高铸烨,史大卓等.冠心病稳定期抗血小板治疗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62(12):1400-1403.

[5]薛金贵,张旭峰,王玉琦等.益气活血化痰方治疗稳定型冠心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487-1488,1514.

[6]贾海莲,张克清,刘海涛等.通心络联合曲美他嗪对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8):1288-1290.

[7]罗静王,明生,刘群等.血栓弹力图评价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血小板抑制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4,62(8):86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