淌水崖水库精神的历史渊源及时代价值牛文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淌水崖水库精神的历史渊源及时代价值牛文才

牛文才丁佳佳冯学庆

中共临朐县委党校山东潍坊262600

[摘要]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建淌水崖水库的过程中,孕育产生了淌水崖水库精神。奋发有为的文化传统、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改天换地的时代氛围是淌水崖水库精神的历史渊源;今天,弘扬淌水崖水库精神,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改善党的领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淌水崖水库精神;历史渊源;时代价值

有“亚洲石砌连拱第一坝”美称的淌水崖水库,位于临朐县九山镇红旗河的上游,1973年2月开工建设,1979年10月完成,历时6年零8个月。在修建淌水崖水库的过程中,孕育产生了“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淌水崖水库精神。淌水崖水库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其折射出的伟大精神,显示出超越时空的时代价值。

一、淌水崖水库精神的历史渊源

(一)奋发有为的文化传统

临朐古称骈邑,其地域文化在形成早期深受东夷文化的影响。东夷文化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为基本,始终充满着不怕艰难、战天斗地、吃苦耐劳、变革图强的精神蕴含。临朐境内多山,历史上灾害频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临朐人民铸就了勤劳淳朴、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坚韧不拔的品格。进入商周时代以后,临朐这片大地上又呈现出齐鲁文化的兴盛。齐文化兼容并蓄,贵智尚勇,思想开放,不向恶劣环境低头,勇于开拓进取。鲁文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构架,讲究“忠信”、“孝悌”、“礼义”、“智勇”、“廉耻”。历史上北海朱虚(现临朐县)人管宁,史志将其列为“名贤”“高士”,一生淡泊名利,尚品修德,很好地诠释了临朐人重义轻利、崇操慕德的性格品质。临朐大地灿烂的地域文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临朐人民来讲,无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临朐人民世代相袭,并不断加以发展、完善和升华,为淌水崖水库精神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基础。

(二)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

在革命战争年代,临朐人民把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政治追求,转化为积极拥军支前、参军参战的实际行动。抗日战争时期,全县共有3507人参军,其中牺牲736人,伤残437人。抗日战争,促进了临朐大地上千万劳苦大众的意识觉醒。在同日、伪、顽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临朐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革命精神不断提升。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临朐人民积极拥军参战,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的动人场景。1946年6月国共内战爆发后,中共临朐县委决定首先在7个老区动员参军。党员干部纷纷带头报名,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区区超额完成参军任务。1948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济南战役,冬季又发起淮海战役。为支援这两大战役,临朐人民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参军热潮,仅1948年冬天,全县就有2256人参军,1949年2月,又有1332人志愿入伍。战役期间,临朐人民出担架658副3290人,小车1万余辆13242人,挑工1171人,修路工2177人,押运、押俘及其他民兵、民工11300人支援前线。共运粮食294万多公斤,道木14620根,做军鞋、军袜83000多双。九山区上城隍村130多名妇女做军衣4000套,人民政府奖励他们小米3000公斤,她们又全部贡献出支援前线,华东军区后勤部先后授予她们“支前立功”锦旗两面,至今锦旗还珍藏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里。1949年,临朐支前子弟兵团支援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上海、杭州战役,随军6个月,经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征战万里,其中蒋峪区40名民工编为一个排,他们冒严寒、涉淮河、背伤员、押俘虏,胜利完成任务,被授予“支前模范排”光荣称号。

(三)改天换地的时代氛围

新中国成立后,临朐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当家做了主人。在党的领导下,临朐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1956年,全县完成打井8700眼,修水库141座,引河引泉711处,浇麦15万亩。1965年冬,全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劳力达65400多人,动工修建水库77座,塘坝204座,引河250处,井210眼,扬水站53个。1958年到1976年期间,临朐重点建设了大型冶源水库和中型丹河水库、嵩山水库、沂山水库。冶源水库1958年5月动工,1959年9月大坝全面竣工,总库容1.955亿立方米。1960年开始配套,开挖东西两条灌渠共长54.70公里,灌溉7个乡镇252个村19.2万亩农田。水库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基本完成后,又进行了多次维修加固,整个工程总计完成土石方418.5万立方米,累计投工604.8万个。丹河水库是1960年建成的,总库容127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嵩山水库是1966年10月动工兴建,1970年建成,总库容522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8万亩。在重点建设大、中型水库的同时,小(一)型和小(二)型水库以及塘坝、水池等也全面开花。淌水崖水库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开始修建的,其设计之巧妙,布局之合理,堪称砌石坝建筑的成功之作。

二、淌水崖水库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弘扬淌水崖水库精神是新时代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转变工作作风的行动标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那种像肩扛人抬修水库的场景已不再呈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人开始追求安逸享乐,喜欢讲排场、摆阔气,工作上慵懒松散、拈轻怕重、不思进取,奉行“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准则,遇到问题能躲就躲,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正因如此,新时代弘扬淌水崖水库精神特别有意义。当年,为解决水库建设资金缺口问题,张彦士在济南找相关部门,一个星期花了不到7元钱。副指挥高学谦家里人口多,每到春天粮食就断顿,但他却谢绝指挥部对他的补助。在修建淌水崖水库主体工程的6年多时间里,经历过无数的挫折和困难,出现过质疑和反对,但都没有挡住人们战天斗地、敢于胜利的决心和勇气。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艰苦奋斗的作风永不会过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人们还需进一步弘扬淌水崖水库精神,敢想敢干,敢拼敢闯,勇于担当,勇于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弘扬淌水崖水库精神是新时代激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继续为民造福的现实需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不断前进的动力所在。在淌水崖水库精神的形成过程中,“一个党员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共产党员在最苦、最险、最累的地方身先士卒,极大地增强了建设大军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参加当年水库建设的老人傅光勇说:“平时很难区分哪个是党员干部、哪个是群众;但到了干活的时候就很简单,冲在前面的肯定是党员干部。抬石头、挑沙子,每个人的双手都满是老茧。”修库用的石头,大都重三四百斤,党员干部带头手搬肩扛,磕碰刮蹭是常事,但没一个喊疼叫屈的。广大党员干部在修建淌水崖水库过程中公而忘私、冲锋陷阵、吃苦在前、以身作则,有力地发挥了主心骨作用,调动了广大群众团结协作的意识,推动了淌水崖水库精神的形成。

(三)弘扬淌水崖水库精神是新时代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鲜活教材。执政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先进性体现出来。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将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担当。淌水崖水库工程在九山水利建设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为了统一指挥,加强党的领导,九山党委坚持书记挂帅、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充分发挥“战斗司令部”的作用。施工战斗打响后,党员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领导干部带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形成“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共识,党群齐心、干群协力,誓要“安下身,扎下根,修不好水库不收兵”。当时,昌潍地委书记魏坚毅在淌水崖水库工地调研时曾深有感触地说:“天再冷,冻不住干部,就冻不住群众;事再难,难不倒干部,就难不倒群众。”学习和弘扬“淌水崖水库精神”,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为民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