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效果评价

王瑞娟

王瑞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6-0021-01

【摘要】:目的评价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CS)的介入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某附属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94例肝静脉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4例肝静脉型BCS患者中,有93例的目标肝静脉开通成功,1例开通失败,开通成功率为98.94%。93例成功开通肝静脉患者中,有91例行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术等。结论以介入方法治疗肝静脉型BCS安全而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中期疗效满意。术后应注意目标肝静脉的随访,同时严密观察有无肝细胞肝癌发生。

【关键词】:布加综合征;肝静脉;血管成形术;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94例肝静脉型BCS患者中,男59例,女35例;年龄15~72岁、(39.83±12.54)岁;病程2周~16年,中位病程为4个月;介入治疗前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结果见表1。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71例)、纳差(42例)、虚弱(30例)、上腹部疼痛(25例)、消化道出血(21例)、黄疸(3例)及肝性脑病(7例);主要体征为腹壁静脉曲张(14例)、肝脏肿大(64例)、脾脏肿大(41例)、腹水(59)及下肢水肿(16例)。94例患者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图1和图2)、多层螺旋CT或高场强MRI检查确诊,并明确了每支肝静脉的病变情况、肝静脉是否合并血栓形成、下腔静脉(inferiorvenacava,IVC)的病变情况、肝静脉与IVC的空间位置关系及是否合并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肝静脉广泛闭塞型BCS需要经颈内静脉途径行门-腔分流术或开腹行肠-腔分流术者未纳入分析。

2、方法

2.1目标肝静脉的选择和球囊导管直径的选择目标肝静脉的选择。为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长期疗效,本组患者目标肝静脉的选择根据如下原则:目标肝静脉应具有粗大的管腔(≥10mm),开通后能够满足整个肝脏的血液回流;当肝静脉病变为膜性阻塞和节段性阻塞病变时,首选膜性阻塞的肝静脉为目标肝静脉;当肝左、中及右静脉均为膜性闭塞病变时,由于肝右静脉易于开通,安全性高,优先选择肝右静脉为目标肝静脉;当3支肝静脉均闭塞,而代偿性增粗的副肝静脉也阻塞时,由于副肝静脉病变多为狭窄性病变,优先选择副肝静脉为目标肝静脉。

球囊导管直径的选择。根据术前螺旋CT、MRI以及术中造影检查测量的肝静脉主干直径结果,以球囊导管直径∶肝静脉主干直径=(1.2~1.5)∶1为标准选择球囊导管直径,最大球囊导管直径为20mm。

2.2IVC造影经颈内静脉途径或股静脉途径行IVC造影,明确目标肝静脉的开口位置(图1B和图2C)。如果同时合并IVC阻塞,首先完成阻塞IVC的开通。

图1示肝右静脉阻塞型BCS患者的介入治疗。1A: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肝右静脉膜性狭窄;1B:术中IVC造影示IVC血流通畅,可见肝右静脉开口的"穹窿征",提示肝右静脉阻塞;1C:经IVC途径开通肝右静脉后造影显示,肝右静脉有严重的膜性阻塞,与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1D:后前位透视图片示以18mm球囊导管扩张的肝右静脉阻塞处;1E:球囊导管扩张成形后造影示肝右静脉血流通畅,阻塞解除;1F:术后3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肝右静脉血流通畅,开口处血流速度约为75cm/s图2示共干的肝左中静脉开口处阻塞型BCS患者的介入治疗。2A: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肝左中静脉汇合处膜性阻塞;2B: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肝左中静脉开口处血流速度为2.8m/s,提示局部管腔狭窄;2C:经颈内静脉途径行IVC造影示IVC血流通畅,未见肝静脉显影;2D:于左侧肋缘下经皮肝穿刺肝左静脉后行造影显示,肝左中静脉开口处有严重膜性阻塞,与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2E:后前位透视图片示以18mm球囊导管扩张的肝左中静脉开口阻塞处;2F:球囊导管扩张成形后造影示肝左中静脉血流通畅,阻塞解除。球囊导管扩张成形+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沿加强导丝引入球囊导管,至肝静脉阻塞处进行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图1D和图2E)。球囊充分扩张3次,每次持续约2min。而后退出球囊,行肝静脉造影以评价肝静脉的扩张效果,并进行肝静脉与IVC压力差的测定(图1E和图2F)。对于节段性闭塞病变,球囊扩张后,置入血管内支架,而后进行肝静脉造影以评价肝静脉支架置入的效果,并进行肝静脉与IVC压力差的测定。

二、结果

1、治疗结果

94例患者均经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血管造影确定肝静脉阻塞,其中单纯肝静脉阻塞66例,肝静脉阻塞合并IVC阻塞28例。合并HCC1例。根据上述目标肝静脉的选择标准,选择肝右静脉为目标肝静脉38例,肝中静脉3例,肝左静脉9例,共干的肝左中静脉17例,副肝静脉27例。所有病例均开通1支肝静脉,除1例副肝静脉开通失败后行肠-腔分流术外,其余93例的操作均成功,成功率为98.94%;经IVC途径开通肝静脉35例,经皮肝穿刺途径开通肝静脉58例。93例成功开通肝静脉患者中,91例行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2例行肝静脉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成形和(或)血管内支架置入后肝静脉造影示肝静脉恢复正常血流,压力显著降低,与IVC的压力差低于2~3mmHg(1mmHg=0.133kPa),术后所有患者的症状均缓解。合并IVC阻塞的28例患者中同时行IVC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术25例,IVC球囊导管扩张成形+血管内支架置入术1例,余2例患者由于无IVC阻塞相关症状而未进一步处理。

2、术后处理

根据笔者以往的经验,笔者认为,单纯行手术治疗且术后未行抗凝治疗者,基本都在3个月内复发。因此,术后的抗凝治疗有着重要的地位。采用华法林钠抗凝,由于其可导致相关并发症,以及患者的依从性差问题,在国内外的达标率均较低。本组患者通过严密的监测,术后华法林钠的达标率为93.41%,并且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说明BCS患者术后进行抗凝治疗是安全的。另外,本组患者术后的BCS复发率较报道低,也说明了术后进行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对于术后抗凝时间的长短,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结束语

总之,介入治疗肝静脉型BCS具有创伤小、安全高、并发症低、复发率低、重复强等优点,为BCS的首选治疗方法。合理选择目标肝静脉、使用较大直径球囊导管进行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术后给予正规抗凝治疗等措施均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血管内支架的置入,提高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在随访过程中,不仅应注意目标肝静脉的通畅性,也应注意是否有HCC的发生,以便早发现和早治疗。

参考文献

[1]崔健.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02:195-196.

[2]李兵,李庆安.大球囊介入治疗膜状阻塞型布-加综合征疗效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02:44-45+48.

[3]王霞.山西省169例布加综合征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