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381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

李思平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人民医院口腔科730799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科疾病,常见的病因有牙源性、腺源性、外伤性、血源性四大类,其中最主要的是牙源性,覆盖面较广,治疗过程中常见年龄偏大患者;腺源性则是以儿童为常见发病群体,血源性较为少见。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常规治疗手段一般治愈率较高,但也存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出现或就诊不及时而导致的死亡病例。针对该问题,本文将我科近10年来治疗的颌面部间隙感染381病例进行分析探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来源中农村占据较大比例,本组381例中,农村305例,城镇76例,发病年龄最大80岁,最小3个月,以30-50岁居多,其中男性患者有198人,女性183人。

1.2感染部位与感染来源

颌面部间隙感染初期较多出现牙疼症状,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根炎症扩散至面部各个间隙引起感染,其中,上颌牙引起眶下、颞下、颞间隙感染最为常见;下颌智齿冠周炎引起咬肌、颊间、咽旁、翼颌间隙较为常见,下颌牙引起颏下、口底、舌下间隙最为常见。

在分析讨论的381例病例中,颌下间隙感染91例,咬肌间隙感染65例,颊间隙感染30例,该三种感染部位为最多出现病例,翼颌间隙感染25例,咽旁间隙感染15例。

上述感染部位的感染来源主要为牙源性,有315例,占83%,其中以智齿冠周炎、根尖周炎占多数;腺源性36例,占9.4%,以儿童为主;血源性6例,占1.5%,为口底坏死性蜂窝织炎;外伤性1例。

1.3严重并发症

其中常见并发症有败血症、脓毒血症28例,酸中毒2例,纵隔脓肿4例,心包脓肿2例,心衰3例,肺脓肿1例。

2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主要采用保守治疗与间隙切开引流治疗两种方式,保守治疗50例,切开引流治疗331例,治疗原则以全身支持疗法,增强机体抵抗力、选择有效抗生素及时进行脓肿切开引流为主,抗生素常选用头孢类或青霉素联合抗厌氧菌药物,有378例治愈出院,1例死于心包脓肿、肺脓肿;2例死于脓毒败血症。

3讨论

3.1感染间隙与感染源的关系

颌面间隙感染的感染源主要有牙源性、腺源性、外伤性、血源性,牙源性感染的诱因主要为牙体病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引起的根尖部感染,进而穿破颌骨进入颌骨周围间隙导致感染;还有牙周及冠周的炎症直接排脓至骨膜下导致颌周间隙感染。本组牙源性感染315例,30-50岁发病较多,感染部位多为颌下、咬肌、颊间隙感染,冠周炎引起的有40例,这可能与智齿冠周炎的扩散途径有关[1]。腺源性感染诱因主要为感冒引起的淋巴结发炎化脓,脓液穿破被膜进入邻近间隙导致。本组腺源性36例,儿童较多,由于淋巴结分布在双颌下与颏下区[2],感染部位主要以颌下区为主,其次为颏下。血源性发病较少,治疗6例为口底坏死性蜂窝织炎,颞间隙感染也较为常见。

3.2感染与年龄的关系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与牙及颌骨关系密切,牙源性感染极易波及到周围间隙,本组病例主要为青年及老年人,并且以冠周炎和根尖炎为主。青年患者多为冠周炎引发,老年人由于抵抗力差,容易引起根尖炎症的扩散。腺源性则主要为儿童,这可能与儿童免疫系统不健全,机体抵抗力差,易遭受细菌感染有关。另外,儿童淋巴结屏障机能的主要结构网状结缔组织未完全形成,淋巴结感染后易穿破被膜向周围扩散而形成间隙感染。

3.3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颌面部间隙感染应采取综合治疗。应重视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抗生素治疗应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本组患者大部分来自农村,因经济条件所限一般以大剂量青霉素为首选药,同时联合应用甲硝唑,若产生耐药性宜选用价格较高的耐青霉素酶的抗生素或联合用药以取得最佳效果,必要时做药敏试验,增强药效、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延缓耐药性产生。对全身中毒情况严重者,应加强支持疗法,调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增强机体抗病力。

在细菌毒力超过人体抵抗力或抗菌药物使用不足或无效时,感染向周围组织蔓延,并通过淋巴管及血循环扩散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结炎或发生败血症、转移性脓肿、心包脓肿、肺脓肿、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分析本组381例病例,严重并发症与下列因素有关。

(1)口腔颌面部解剖因素针对面部生理特点,口腔颌面部存在筋膜间隙且组织疏松,血循环与淋巴循环丰富,容易出现致病菌与毒素侵入血循环与淋巴循环,进而扩散蔓延,导致败血症与脓毒血症的出现。其次由于面部静脉没有瓣膜,感染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海绵窦,引起颅内感染,这主要是由于面部静脉直接或间接与海绵窦相连造成的。

(2)全身因素患者年龄与抵抗力是并发症产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因素,年龄越大,机体抵抗力低下,年龄过小,免疫功能不健全,其次,针对成人来说,正常情况下,机体内存在着健全的防御系统,即使有轻度炎症扩散,也不致于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免疫力低下原因一般为全身性疾病的出现,如糖尿病、晚期肾病、严重肝病与糖皮质激素服用者等,有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3]。本组研究对象中,有40例并发症患者,其中10岁以下儿童13例,60岁以上老人10例。

(3)处理方式因素在病例处理过程中存在不及时治疗或不彻底治疗问题,局部病灶处理是治疗过程的关键,早期应尽量避免不适当的刺激,以促使感染吸收、消散或局限,形成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若患者在炎症出现早期不及时治疗,或刺激病灶导致病情加重,延误治疗,也可能由于医务人员在脓肿切开后脓腔引流不通畅或切开不及时,都会导致并发症的出现。本组患者状况分析来看,40例并发症中,由有延误就诊时间致使治疗不及时有关的有8例,其中2例发展为脓毒败血症,2例发展为酸中毒,4例纵隔脓肿,与不正确地使用抗生素或用量不足有关的有2例,1例发展为心包脓肿,1例发展为肺脓肿。

近些年来,在我国大力发展合作医疗的同时,人民的就诊意识加强,因此,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率日渐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率出现下降明显的趋势,死亡率更是大幅度降低,因此,对加强农村口腔卫生就诊意识的培养日渐重要,尽量做到有龋病早治疗,无龋病早预防,从根源上减少间隙感染的发生,针对老年人与儿童等抵抗力低下者,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避免出现颌面间隙感染。

参考文献:

[1]上海第二医学院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276~290.

[2]湖北医学院主编.口腔解剖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23~136.

[3]张士灵,武善梅,李安泽.46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0,9(1):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