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颌下区包块39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儿童颌下区包块39例临床分析

鲁林江徐霞娟

鲁林江徐霞娟(南京市大厂医院口腔科224300)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145-01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颌下区包块的诊断处理方式。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诊断为颌下区包块的患儿(年龄≤14岁)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儿童颌下区包块从物理特性上分为囊性和实性;从良恶性上,则均为良性。淋巴结肿大26例:非特异性淋巴结炎21例,占54%,结核性淋巴结炎5例,占13%;颌下腺多形性腺瘤5例,占13%;颌下腺肿大3例,其中单侧1例,双侧2例,共占8%;舌下腺囊肿口外型2例,占5%;鳃裂囊肿2例,占5%;囊状淋巴管瘤1例,占2%。结论由于儿童颌下区包块位置均较为表浅,辅助诊断上应以彩超检查为主,适当结合其他检查及穿刺定性。由于物理特性及病理性质的多样性,所以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或手术方式。

【关键词】儿童颌下区包块诊断治疗

儿童颌下区包块临床上较为常见,但由于年龄及生理等各方面原因,常导致诊断治疗较为困难。为探讨儿童颌下区包块合适的诊断处理方式,现将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这3年间诊断为颌下区包块的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39例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组39例患儿均为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诊断为颌下区包块的患儿(年龄≤14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22例,平均9.5岁(年龄范围8-14岁)。入院常规对患儿口腔及颈部颌下做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以彩超检查为主,CT及其他影像学检查为辅,实验室检查常规进行。部分包块均行穿刺或手术切除病理定性。

2结果

全部39例颌下区包块,其中位于左侧颌下12例,右侧颌下22例,双侧颌下5例。从物理特性上分为囊性和实性;从良恶性上,则均为良性。淋巴结肿大26例:非特异性淋巴结炎21例,占54%,结核性淋巴结炎5例,占13%;颌下腺多形性腺瘤5例,占13%;颌下腺肿大3例,其中单侧1例,双侧2例,共占8%;舌下腺囊肿口外型2例,占5%;鳃裂囊肿2例,占5%;囊状淋巴管瘤1例,占2%。

3讨论

颌下区是指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前下界为二腹肌前腹,后下界为二腹肌后腹的解剖区域,是属于颈上区。颌下区内的组织主要是颌下腺、淋巴结等组织[1]。本组病例中发病组织与解剖大部分相吻合。

本组39例患儿中,炎性包块主要有淋巴结肿大26例,颌下腺肿大3例。非特异性淋巴结炎21例,均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牙龈炎、扁桃体炎等疾病,经对症消炎治疗后复查彩超对比均不同程度体积缩小。结核性淋巴结炎5例中4例有结核病人接触史,有报道称超声诊断结核性淋巴结炎应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2],本组病例中的4例彩超声像图表现数目多,融合成团以及内部回声多样改变。颌下腺肿大3例中2例双侧为继发于流行性腮腺炎,伴有双侧腮腺肿大症状。5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术前诊断及手术治疗均比较顺利,值得注意的是术前超声及CT的检查应清晰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手术应同时将颌下腺摘除。2例舌下腺囊肿口外型诊断较困难,彩超检查为边缘较毛糙囊性回声,术后病理得以明确诊断。有学者研究认为颌下区包块的病种较多,对于肿瘤应予手术治疗为主[3]。本组39例,分为7个病种,采取了多种治疗方法。

颌下区包块在临床诊治工作中较为常见,由于儿童生理方面的因素,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安全经济的影像学检查。由于儿童颌下区包块位置通常比较表浅,所以本组39例诊断中均进行了高频彩超的检查,从物理特性上明确了包块的囊实性,且清晰分辨了包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中只有8例由于需要进行了CT检查。对后续治疗方式的选择非常有用。

综上所述,儿童年龄和身体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临床必须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儿童颌下区包块的病理特性就需要治疗手段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皮昕.口腔生理解剖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58-160.

[2]张建芬,陈晓丽.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表现[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03):481-482.

[3]张亮,李永生.颌下区包块103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1,27(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