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师教育思想对提高乡村幼儿教师素质途径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陶行知教师教育思想对提高乡村幼儿教师素质途径的启示

郭忠玲

郭忠玲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08

中图分类号:G40-092文献标识码:A

摘要:面对目前乡村在职幼儿教师数量匮乏、专业性较差的现状,寻找适应参加培训人员学习需要、接受程度和时间要求,探索有效提高乡村幼儿教师素质的途径显得十分重要。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教师教育思想对于提高乡村幼儿教师素质途径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艺友制;乡村幼儿教师

一、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中“艺友制”的由来

陶行知长期从事教师教育,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认为“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乡村学校是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教师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1]

“艺友制”是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培养师范生而提出来的。”艺友制”来源于1928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六校开展教学做合一,为培养师资而应用的一种培植教师的方法,陶行知称其为“艺友制”教育。艺友之艺是艺术,也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他认为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他鼓励凡学校“有一技之长的人便可招收艺友,大共学共教共做”,以此来解决办学中教师紧缺的困难,艺友双方就在这种共同的交流中获得进步。[2]“艺友制”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无疑不失为一种提高乡村在职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在当前乡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适应性分析

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是针对当时师范生的匮乏和在校师范生学习之实效提出来的,起因“一是由于感觉现行师范教育之缺憾,二是由于感觉各种行业施行艺徒制之实效。”[3]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师资不足和实用技能欠缺的现象,来补师范教育之不足的。而我们现在是针对素质相对较低、数量匮乏的在职乡村幼儿园教师提出来的。

首先,乡村幼儿教师数量匮乏。其次,乡村在职幼儿教师的水平整体不高。笔者于2011年10月,对河南省郑州市13个农村幼儿园共196名幼儿教师的抽样调查得出:在教师学历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3.6%,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57.164%,具有大专学历的占32.7%,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仅有6.1%。但所学专业中,幼教专业的幼儿教师仅占22.88%。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历低、专业水平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是整个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主要特征,他们中的不少人的专业技能差,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内容存在困难。第三,受地域和经济条件所限,乡村幼儿教师们对于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困难反应最多的就是资金、硬件设施差、无教具等;待遇低,尤其是无编制的教师工资低只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费,根本没有空余的资金出去学习,想让教师长时间的走出去学习提高是不实际和困难的。为了有效完成国家《中长期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学前教育发展任务,在进行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时要根据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现状,在培训内容上、培训方式及培训时间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所花费的经费尽可能少,所花费的时间尽可能短,而实际效果尽可能好。因此,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既能省钱,又能有效地使在职的乡村幼儿教师得到发展,虽然针对的人群不一样,但实质是一致的,也就是要走出一条高效培训乡村幼儿教师的途径。

三、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对当前乡村幼儿教师培训的启示

陶行知”艺友制”的产生与当前乡村教师的现状有很强的可比性,与乡村幼儿教师的稳定与发展有很大的切合点。

(一)陶行知”艺友制”在乡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借鉴

陶行知指出:学做教师之途径“艺友制”的根本方法是教学做合一。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对乡村幼儿教师的培训首先必须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求,并通过培训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很快的消化和吸收、并且充分利用,既能满足教学急需,又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如对教具的制作、游戏活动的组织等,在对幼儿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的时候,必须从乡村已有的条件出发,利用乡村的自然材料,强调教具制作的可动手性和操作性。总之,让接受培训的乡村教师在短时间内“能上手”,在学会操作的同时逐渐体验和领悟,在此过程中学习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等理论。

凡学校有一艺之长的教师便可招收艺友。这里我们所选取的具有一艺之长的教师主要是县一级的城市幼儿园,因为这样在空间上比较近,可以避免花费太大的资金,而且同一县市之间的交流是有利于经验的学习和推广。另外,从时间上又能得到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陶先生提出的“艺友制”是学生去老师那里求学、学习,但是在这里的“艺友制”则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的。在乡一级的大部分幼儿园由于教师人数相对有保障,所以两种方式均可进行;但由于村一级的幼儿教师数量少,基本上在村里的教师只有一个,若教师去参加培训,幼儿就没有人照顾,所以,在这里主要以“送教下乡”为主。送教下乡应该送原汁原味的东西,而不是经过事先好好排演过的东西。这样就能避免这种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培训具有实效性。艺友可以是教师之间,几个教师收一位教师;也可以是园与园之间,县城园与乡村园之间通过“手拉手”、“以园带园”即通过县(市)公办示范幼儿园与乡村幼儿园进行结对帮扶的形式,这样也保障了城市幼儿园教师能轮流进行教授和指导。也就是说,“艺友制”中的教师是一个团队,形成一种制度,(二)陶行知“艺友制”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应用的条件保证

我们要学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实现的,应该发挥整体的力量来发展乡村幼教事业,提高乡村幼教的师资水平。所以,首先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通过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支持,制定与当地经济水平相当的乡村非在编幼儿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完善落实其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对乡村在编幼儿教师,在工资待遇、职务评审等方面实行倾斜,使乡村在职幼儿教师能安心从事本职工作、激起她们的职业热情。另外,对于“艺友”中的人员和政策上的支持,如乡村教师到县城政府需报销一切费用和额外差旅补贴,城市幼儿园老师到乡村指导政府也应有相应的差旅补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艺友”的积极性,才能使“艺友制”成为可能。[4]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总结“艺友”的效果,并定期进行奖励,这样就会激发“艺友”的内部学习欲望和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另外,“送教下乡”要形成常态机制,可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每年组织相关幼教专家、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到各区县巡回讲学或任教,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广泛的高质量学前教育。

总之,离开了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支持“艺友制”便难以实现,有效提高乡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初衷也将会成为海市蜃楼。

参考文献:

[1][2]用“艺友制”补师范教育之不足[J/OL].http://www.eicbs.com/web/Disp.Aspx?ID=15049&ClassID=50.

[3]张文娟.“艺友制”:一种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01

[4]侯建平.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农村幼儿教师稳定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