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与MRI检查诊断价值比较叶云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与MRI检查诊断价值比较叶云恺

叶云恺

叶云恺(福建省宁德市中医院影像科352100)

【中图分类号】R6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142-02

【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I对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的差异。方法对7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均行CT和MRI检查以判断其诊断结果。结果CT和MRI可以灵活地应用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而MRI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具有更高敏感性。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于股骨头部分性或完全性缺血骨坏死,骨坏死可发生于髋关节局部外伤后,也可以无外伤情况下发生。前者可由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脱位导致股骨头内血供中断或闭塞所致;非外伤性骨坏死则为多种病因,诸如皮质醇治疗、酗酒、血液病和某些代谢性疾病,导致股骨头缺血及相应的骨、骨髓细胞成分坏死。非外伤性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常见于30--60岁,70%的患者为双侧性。主要临床症状为髋部疼痛,呈慢性钝痛发作,有的向下放射至股部、臀部和膝内侧部,以夜间疼痛最为明显。后期症状加重出现跛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包括CT与MRI,两者均为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检查手段,本研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以寻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更好检查方法[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所有患者均为2010年3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76例,其中男48例,女28例,年龄15--79岁,平均45±5.6岁。全部入组病例均行双髋关节CT,MRI检查。

1.2仪器设备PHILIPSMX16CT机,鑫高益OPER-0.5核磁共振。

1.3双髋关节MRI检查方法常规采用横断面和冠状面成像,结合脂肪抑制技术,根据情况配合矢状面成像。常规层厚5mm。

CT扫描方法全部病例进行常规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3mm,螺距1.0,重建间隔1.0s,76例患者同时进行MPR(多平面重组)处理。

1.4统计学分析将7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多层CT及MRI的诊断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别计算二种方法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的阳性率,采用X2检验,显著性标准P>0.05。

2结果

7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多排CT检出53例,MRI检出72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差异说明,MRI诊断股骨头坏死敏感性高于CT。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早期征象表现为股骨头关节面下细小致密线,连续或间断。股骨头的骨小梁也可表现为正常。随后出现坏死区内骨小梁吸收,骨密度减低,囊变等。晚期可有关节面塌陷、关节面下透亮线、骨硬化和囊变等典型表现。早期关节间隙无异常,髋臼光滑,关节塌陷后可以出现关节间隙狭窄,髋臼囊变等继发退行性变。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I表现:0期患者无自觉症状,CT表现无异常表现,而MRI检查有阳性表现,,表现为T2加权像上“双线征”,即负重区出现外围低信号环绕内圈高信号;Ⅰ期患者股骨头不变形,关节间隙正常,轻微不适。出现“双线征”;Ⅱ期患者表现为疼痛、僵硬,出现新月形坏死区;Ⅲ期患者表现为僵硬、疼痛放射至膝关节,新月形坏死区死骨、股骨头塌陷;Ⅳ期患者表现为疼痛、跛行,Ⅲ期表现加上关节间隙变窄。

3讨论

血供中断常导致骨组织的死亡。先是细胞坏死,随后是修复过程。修复过程包括血管再生,再骨化和死骨的吸收。这些病理过程一般有一定的顺序,也可以有重叠或同时发生。[2]

CT和MRI扫描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二者成像上互补,可提供较好的股骨头影像。CT扫描的重点是观察骨坏死病理演变过程,有无骨吸收、骨增生,尤其是有无关节面的塌陷,这些对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非常重要。CT还对髋关节疾病的鉴别诊断有帮助,三维重组有助于骨科手术的设计。MRI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对比分辨率,具有以下特点:切面灵活,成像参数多,可以多切面多层次三维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诊断方法,能较其他方法提供更有价值的分期资料,是发现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理想方法,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敏感性高于CT。

参考文献

[1]江浩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骨与关节MRI》219—220.

[2]李松年,唐光健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全身CT诊断学》(第二版)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