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应用于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疗效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1

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应用于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疗效评价

刘凤阳

龙洞卫生院湖南湘乡411400

【摘要】目的:分析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2019年5月期间于卫生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纳入实验对象,随机抽取125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应用组,对照组62例,应用组6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给予应用组患者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血脂变化情况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应用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血脂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应用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和血脂,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实践。

【关键词】苯磺酸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高血压;高血脂

高血压是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根据权威数据显示,高血压患病年龄朝着年轻化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高血压的中老年数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高血压会引起患者突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高血脂是由于患者体内血脂升高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也会引起患者突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高血脂并患,会对患者的身体和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根据权威报告显示,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使用,能够有效降血压、降血脂。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临床疗效,并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将2019年1月-2019年5月期间于卫生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纳入实验对象,随机抽取125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应用组,对照组62例,应用组6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男32例,女30例,最小年龄为34岁,最大年龄为82岁,平均年龄(57.36±4.28)岁;给予应用组患者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男37例,女26例,最小年龄为35岁,最大年龄为84岁,平均年龄(58.15±4.46)岁。经软件计算,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进行对比分析实验。

1.2方法

(1)给予对照组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医师应叮嘱患者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每日一次,一次5mg,每日晨服,服用周期为两个月。

(2)给予应用组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服用周期同为两个月。医师应叮嘱患者服用上述两种药物,具体服用量如下。阿托伐他汀每晚睡前服用,一日一次,每次10mg[1];苯磺酸氨氯地平每日一次,一次5mg,每日晨服。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恢复情况,调整药量,但是每日最大剂量不可超过10mg[2]。此外,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不可服用其他任何降血压、降血脂的药物。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情况,数值越低,治疗效果越好。

(2)观察两组患者TC、TG、HDL-C的数值变化,TC、TG数值越低,治疗效果越好,HDL-C数值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满意程度,计算满意率,数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SPSS17.0软件应用分析,x2检验数值,以(%)体现,t检验数值,以()体现,若出现结果P<0.05,分析存在统计价值。

2.结果

2.1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数值对比

如表1,应用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发生了改变,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3]。高血压和高血脂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人,常常两种病症同时出现。高血压和高血脂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上述报告显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和血脂,患者的满意程度达到82.5%。

综上所述,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程度,改善医患关系,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大勇.氯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应用于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处方药,2018,16(03):68-69.

[2]吴春芳.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原发性高血脂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1):92+96.

[3]陈常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15):2381-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