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汉语连动句中连动项的语义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4

浅析现代汉语连动句中连动项的语义关系

阮思瑶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有一部分特殊句式是我们学习的难点之一,例如连动句,本文将在以往连动句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连动句中连动项之间不同的单纯与多重语义关系,深化对连动句语义关系的认识,这对现代汉语连动句的学习与对外教学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汉语;连动句;连动项;语义关系

一、连动句的特点

连动句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句式结构,与印欧语相比连动句是汉语所特有的句式,它在结构、语义、语用上有一定的特殊性。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中指出其主要特点是同一个主语可与多个连动项发生关系,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词语来陈述同一个主语,中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它们在意义上都能与同一主语发生主谓关系。同时,连动句内部的几个谓词排序大都是按照时间原则,先出现的动作在前,后出现的动作在后,第一个谓词通常不用单个动词来充当,后面往往带上宾语和补语成分,第二个谓词并无这种使用限制。此外,我们学习与交际中使用到的连动项大都是多个动词来充当,但也有动词与形容词一起使用和形容词与形容词连用的情况,所以连动句也称连谓句。朱德熙先生在《语法问答》里指出:“连动式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主谓关系,也不是述宾、述补、偏正等等关系,归不到已有的任何一种句法结构类型里去(朱德熙,1988)。”[1]

二、连动句的语义关系分类

学习连动句时,分清楚句子中连动项之间的意义通过什么关系来表达,才更能把握住对整句话理解。连动句中,核心就在“连动”,顾名思义为连续的动作,两个或两个以上连动项之间有一定的内在意义联系。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中将两个动作之间的关系分为以下七种基本类型,这里把句子中两个连动项标记为V1、V2。

(一)两个动作V1、V2之间有先后关系,表示时间上的衔接,动作接连发生

1.妹妹跑过来跟大家说话。

2.老师穿上大衣出去。

3.她端起杯子喝水。

在连动句1.2.3.中,“跑”与“说话”、“穿”与“出去”、“端”与“喝”,这三组动词都是同一个主语发出,符合日常动作的连贯性以及在时间上相继。两个动词若变换位置会使句意不通顺,例如:1.妹妹跟大家说话跑过来;3.她喝水端起杯子。动词位置的变换使句子逻辑关系颠倒,连动项之间失去连贯性,违背正常生活中普遍性的动作顺序。

(二)两个动作V1、V2之间是方式与目的的关系,V2是动作的重心所在,V1是V2动作实施或顺利进行的前提

1.妈妈上街买菜。

2.玛丽坐飞机去北京。

3.我打电话叫出租车。

由同一主语发出,后一谓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前一个谓词所表示动作的目的,在1中,妈妈上街的目的是为了买菜,在2中,“坐飞机”是玛丽“去北京”的方式,也是玛丽实现“去北京”这一目的的前提。在两个连动项前后表方式与目的的关系里,第一个谓词通常回答“怎么样”去或者做的问题,例如3,“我怎么叫出租车”,“打电话叫出租车”,排除了发短信、在线滴滴打车等其他方式。第二个谓词通常回答“为了干什么”的问题。

(三)前一个动作V1表示方式,后一个动作V2后通常带有“着”

1.她趴着沉思往事。

2.索菲亚站着和我聊天。

3.小明低着头思考问题。

在这三个连动句中,第一个谓词“趴”“站”“低”后面都带“着”,表示进行后一个动作V2“沉思”、“聊天”和“思考”的方式。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常见的第一个动词表示方式关系的还有如下这类句子:

4.中国人用筷子吃饭。

5.小明用手撕扯着这些树叶。

这两句中的第一个动作“用筷子”、“用手”都对后面第二个动作“吃饭”和“撕扯”起到了方式意义上的修饰作用。但是现代汉语严格意义上来说4.5两句中的第一个动词“用”是“凭借”的意思,表示以某种方式工具做什么事情,并不具有“使用”这样动词性的意味,介词“用”与“筷子”和“手”这两个名词构成介词短语修饰限制后面“吃饭”与“撕扯”两个谓词性词语,这属于一般的主谓句。与此类似的还有“拿”这个词,例如“老师拿他都没办法”中的“拿”相当于介词“把”的意思,没有“拿起”这样动词性的意味,因此这类句子不能归为连动句中。

(四)两个动作V1、V2从正面反面共同阐述一件事情,互相补充说明

1.我们瞒着这件事不告诉他。

2.他们俩一直站着不动。

由同一主语发出,两个谓词代表的动作状态相互冲突具有矛盾性,同时又相互补充具有强调性,通常这类句子中第二个谓词前加上否定词“不”来起到反面的作用,以“V1+不+V2”的形式呈现,如上述例句中的“瞒着+不告诉”、“站着+不动”。“1.我们瞒着这件事不告诉他。”中的“瞒着”是从正面(肯定的一面)陈述不告诉他这件事,“不告诉他”是从反面(否定的一面)陈述瞒着他这件事。同理“2.他们俩一直站着不动。”中的“站着”是从正面陈述他们俩没动,“没动”又是从反面陈述他们俩站着,两个谓词性词语在句子意念上构成一种补充强调的关系,都是通过正反两个反面来说明同一件事情。

(五)后一个动作V2的性质状态表示前一个动作V1的结果

1.这本书看了伤感。

2.这件事想起来很烦心。

两个谓词性词语分别表示动作与性状,由同一个主语发出。在这两个句子中,第二个谓词性词语“伤感”、“烦心”都是前一个动作“看”、“想”的结果,这些性状词常带有人的某些情绪色彩意义,如“这本书看了伤感。”中“伤感”这一谓词性词语是前一个动作“看”的结果状态,某人看了这本书后感觉到伤感,列句2中,想起来这件事感到很烦心,“烦心”这一状态是“想”这个动作的结果。

(六)前后两个动作V1、V2之间表示因果关系

1.海伦参加跑步比赛摔伤了。

2.我学习学累了。

3.老张骑车摔坏了腿。

同样,由同一个主语发出,第一个动作V1说明了这件事的一种原因或发起情况,第二个动作V2则根据V1的原因或者情况得出一个结果,两个连动项之间构成一种因果关系。在两个连动项之间是因果关系意义的基础上,通常在理解的时候可在第一个谓词性词语前加上“由于”,在第二个谓词性词语前加上“所以”或者“才”,但并不代表在结构形式上为复句,它们仍为单句且具备连动句的特点。如1中,第二个谓词“摔伤”是前一个动作“参加跑步比赛”的结果,第一个动作“参加跑步比赛”是第二个谓词“摔伤”的原因,可理解为“由于海伦参加跑步比赛,所以摔伤了”或“海伦之所以摔伤了是因为参加了跑步比赛”;在2中,第二个谓词性词语“累”是前面“学习”这一动作的结果,两个连动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

(七)前后两个动作V1、V2分别代表条件与行为

1.我们有义务帮助他。

2.小李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

在连动项间表示这类的关系时,“有”字型连动句最常见,第一个谓词性词语“有”后面通常带宾语,两个动作由同一个主语发出,第一个动作V1表明第二个动作V2实施的条件、前提,为V2这一动作的实现提供准备,因为两个动作间构成一种条件与行为关系。例句中,“有”后面的宾语“义务”、“能力”、“资格”和“办法”都为抽象名词,可理解为“应该还是不应该”或者“能还是不能”,如1可理解为“我们应该帮助他”,2可理解为“小李能做好这件事”,

以上这七种连动项间的关系是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中的分类,也是我们学习连动句时需要了解的基本语义关系。此外,连动句同联合短语作谓语、谓词性词语作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包含有能愿动词或趋向动词的句子和紧缩复句等有些相似,因此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区分。例如:

1.姐姐看书写字。

这是联合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不是表达姐姐先看书再写字的先后顺序,看书和写字是语法地位同等的谓词,可看为同一主语的并列进行动作。一般来说,联合短语中的几项地位平等,位置可以调换,而调换后不影响句子的语义,例如:“她伟大而质朴”,调换谓语部分两个谓词的位置后为“她质朴而伟大”,意思不变。而连谓短语中的几项是不能调换位置的,如“爷爷出去闲逛”一句中两个谓词调换位置后为“爷爷闲逛出去”,不符合人们的逻辑思维,影响语义准确性的表达。

2.今年冬天,我们在扬大学会了写毛笔字。

这是动宾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学会”和“写”这两个动词之间不存在连动项之间的基本语义关系,而是“写毛笔字”这一动宾短语作“学会”这个动词的宾语成分,可理解为“我们学会了什么,我们学会了写毛笔字”。

3.出去玩的时候,小朋友们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这是形容词作宾语的句子。两个谓词性词语“知道”和“疲倦”之间是动宾关系,形容词性的“疲倦”一词在此句中充当动词“知道”的宾语,可理解成“小朋友们一点也不知道什么,知道疲倦”。这两个谓词性词语并不构成连动项。

4.外国语学院十分重视开展语言学课程。

这句话中,动宾短语“开展语言学课程”作动词“重视”的宾语,“重视”和“开展”两个动词之间不构成连动项的基本语义关系,可理解为“外国语学院重视什么事情,重视开展语言学课程”。

5.鸭群沿小河边走着。

这是介词加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沿小河边”作状语修饰动词“走”,用来表明鸭群“走着”这一动作的处所。“沿”在这句中不是动词,因此不与“走”这一动作构成连动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6.去学校之后,你应该到老师办公室去一趟。

在此句中有双重状语,“应该”是能愿动词作状语,“到他那里”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两个状语成分共同修饰说明后面的动作“去”。“应该”、“到”和动作“去”之间没有连动项间的相关语义关系。

7.你瞧,房间里面走出来一个人。

在这句话中“出来”一词是是趋向动词作“走”这个动作的补语,为趋向补语,不能理解为“走”和“出来”是两个连动项之间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关系。

8.安娜一坐下来就玩手机。

这是紧缩复句,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就……”的关联词语,而连动短语的几项之间是没有关联词语的。如连动句“安娜坐下来玩手机”,“坐”和“玩”有同一主语发出,两个动作有时间的先后和顺承的关系,无关联词语的存在。

1至8的情况是我们在学习连动句时易与其他语法点混淆的,所以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用的动词之间并不都是连动项之间的语义关系,应从谓词、宾语及状语成分等方面注意辨别。

三、连动句中连动项之间多种语义关系并存

连动句中连动项之间的语义关系并非只能单独运用,也就是说上面谈到的现代汉语连动句中七种关于连动项间的语义关系可以单独存在于一个句子中,但一个句子中也可以有不止一种连动项间的语义关系。现举例如下:

(一)V1、V2间的先后关系与其他关系并存

1.阿姨打电话叫救护车。

2.我去快递中心拿快递。

3.他们从银行贷了十万元交首付。

在1中,阿姨“打电话”的目的是“叫救护车”,而且是阿姨先“打电话”再“叫救护车”,这是V1、V2间的先后关系与目的关系并存的连动句;2中,“拿快递”的方式是“去快递中心”,V1、V2间的先后关系与方式关系并存;3中,“交首付”的条件是“从银行贷了十万元”,所以是V1、V2间的先后关系与条件关系并存。

(二)V1、V2间的补充说明关系与其他关系并存

1.奶奶买衣服买贵了。

2.杂技团玩花样玩得老人们眼花缭乱。

3.妹妹闭着嘴不说话。

在1句先后两个谓词性词语“买”和“贵”是补充说明关系,可理解为“买衣服买得怎么样?买贵了”,同时V1、V2间又存在明显的动作先后关系,奶奶先买衣服,买了后发现买贵了,这是补充说明关系与先后关系并存;2中“玩得老人们眼花缭乱”是对前一动作“玩花样”的补充,而“玩花样”这一动作又是“来人们眼花缭乱”这一结果的原因,可理解为“因为杂技团玩花样,所以老人们感到眼花缭乱”,这是V1、V2间补充说明关系与因果关系并存;在3中,“闭着嘴”和“不说话”是从正反两反面来说明妹妹这个主语的行为,同时第二个动作“不说话”的前提是“妹妹闭着嘴”,V1、V2间补充说明关系与条件关系并存。

(三)V1、V2间的条件关系与其他关系并存

1.经过一番努力,我们有钱去迪士尼玩了。

2.这周五上完课后学生们有时间去图书馆了。

3.你有权利发表对这件事情的意见。

在上述例句中,V1、V2间条件关系很明显,如“去迪士尼玩”的前提是“有钱”,“去图书馆”的前提是“有时间”,“发表对这件事情的意见”的前提是“有权利”。在1.2中V1、V2间还存在因果关系,可理解为“因为有钱才去迪士尼玩”和“因为周五上完课有时间学生们才可以去图书馆”,因此这两句是V1、V2间条件关系与因果关系并存;在3中,V2“发表意见”是对V1“有权利”的说明,补充说明具体你有什么样的权利,是发表对这件事情对意见对权利,这是V1、V2间条件关系与补充说明关系并存。

(四)V1、V2间的因果关系与其他关系并存

1.婶婶病了躺在床上。

2.我淋了雨发烧了。

3.我看书看累了。

4.他们喝白酒喝醉了。

在这四句中,第一个动作“病”、“淋了雨”、“看书”和“喝白酒”都分别是第二个动作“躺在床上”、“发烧”、“看累”和“喝醉”的原因,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原因才产生了第二个动作的这些结果,所以V1、V2间的因果关系很明显,除此之外,V1、V2间又存在先后顺序性。如“婶婶病了”在前,“躺在床上”在后;“淋了雨”之后“发烧了”;“看书”看了一段时间后觉得“累了”;“喝白酒”后可能过了一段时间“醉了”,因此这四句是V1、V2间的因果关系与先后关系并存。

(五)V1、V2间的目的关系与其他关系并存

1.我来中国学汉语。

2.我打车去上课。

3.哥哥和姐姐赚到钱去国外。

在1.2中,第二个动作“学汉语”和“去上课”都是第一个动作“来中国”和“打车”的目的,可理解为“来中国干什么,来中国学汉语”和“打车去干什么,打车去上课”,V2是V1的目的,V1、V2间有明显的目的关系。同时,V1、V2间有动作和时间上的先后关系,1中,我先来中国再学习汉语,V1、V2间目的关系与先后关系并存;2中,我先打车,再去上课,而且去上课的方式是打车,不是走路也不是骑电瓶车,因此这句是V1、V2间目的关系、先后关系和方式关系并存;3中,可理解为“先赚到钱再去国外”,“赚钱的目的是为了去国外”,而且“赚到钱这一动作是去国外这一行为的前提条件”,这是V1、V2间先后关系、条件关系和目的关系并存。

以上这五种分别是一个句子中有不止有一种连动项间的语义关系的情况,还有很多没有列举完,有时候一个连动句中连动项间的关系并非单纯,可能有两种甚至三种关系并存的情况。

四、总结

综上所述,连动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较为复杂的句型,分析连动句时将句型特点与语义关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深化对连动项之间单纯与多重关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问答》[M].商务印书馆,1988:5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6.

[3]丁鑫.对外汉语中的连动句式教学[J].文教资料,2014,36.

[4]范颖睿.连动句中连动项之间存在多种语义关系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42(6).

[5]范颖睿.现代汉语特殊句式语义研究综述[A].语文学刊,2013,2.

[6]胡涛,陈淑梅.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连动句研究综述[J].

[7]杨西彬.现代汉语“连动句”的重新审视———从《马氏文通》的相关研究说起[A].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1)

作者简介:阮思瑶(1996.10-),女,陕西人,硕士在读,单位:扬州大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