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与区域产业链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知识共享与区域产业链创新

熊艳张慈

熊艳张慈(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摘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已演绎为企业所在产业链的竞争,而产业链的竞争力又是由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决定的。企业间知识的有效集成与共享能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潜能的提升。

关键词:产业链知识共享创新

0引言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逐渐演绎为企业所在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产业链的竞争力由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决定的,谁成为产业链创新中的领先者,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成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而知识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在流动和共享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促进新知识的产生。研究区域产业链中的企业知识共享,旨在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产业链中的传播和扩散,促进知识在不同主体间的充分交流和共享,培育企业个体或产业链整体的创新能力,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知识共享的运行机制

1.1知识共享的范畴

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类型。显性知识是易于编码、易于用正式系统化的语言传播、易于理解与共享的知识,如程序、数学表达、计划书、手册等;隐性知识往往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通过行动、技能等表现出来,是不易表达的、难以交流的、情境的知识,如员工个人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的制度规范、文化和惯例等[1]。其中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竞争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2知识共享的过程

著名知识管理专家汉森将知识共享的过程分为知识寻找和知识转移两个阶段[2]。当组织自身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不能解决面对的问题时,就会转向外部寻求相关知识的支持。在知识寻找阶段既要找到拥有并愿意提供知识的组织又要在众多组织中找到最合适的知识。知识转移包括知识传递、知识吸收和知识反馈三个子过程。知识传递要求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形式、渠道传递知识,以便需求方能正确地理解知识;知识吸收是需求方对接收到的知识,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和实际情况进行整合与应用,不断完善和深化,并形成新知识;知识反馈则是为解决知识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知识供需双方要多次进行互动,以保证知识转移的效果。

产业链上的各行为主体,无论其规模大小或知识存量的多少,都同时扮演着知识提供方与需求方的双重角色。由于企业之间在市场开拓、产品研发、技术革新、销售渠道、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共性和互补性知识,所以知识寻找过程首先发生在这一层次。若企业无法找到合适的知识源,即会扩大寻找范围,在科研院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政府等组织或区域外相关产业链寻找。寻找到合适的知识源,知识需求方与提供方之间在一定的契约关系、信任水平、补偿制度、激励机制等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开始知识转移,由于知识的难易、学习者能力的差异、提供方共享意愿的高低等原因,知识转移的过程发生不止一次。在知识的多次传递、吸收、反馈过程中,供需双方的知识存量都会增加,从而形成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

1.3知识的集成与创新

不同细分专业知识的碰撞容易产生新的思想,关联企业通过聚会交谈、会议研讨、合作开发等渠道进行交流,沟通产业隐性知识,可以促进创新产生。企业间知识集成的目标是提高企业吸收、使用和集成知识的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日本学者野中将企业间的集成分为四种方式:隐性知识的集成、显性知识的集成、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集成、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集成。[3]

将分散在企业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和分散在企业间的显性知识进行转换集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通过对企业间知识的有效集成共享,可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潜能,或者可以说企业间的协作创新也就是知识的集成和共享的过程。

2知识共享促进区域产业链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已经逐渐成为企业成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当一个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等资源无法满足其成长需要时,就要向外部寻找这种资源,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而知识共享则是实现资源寻找和资源创新的最佳方式。

产业链有线状和网状之分。线状产业链多为传统产业,知识共享的范畴多是关于产品技术工艺的特殊性知识,产业链创新能力的提升通常要靠核心企业带动,核心企业在一定层面上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在知识、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产生需求,从而拉动零部件生产商或协作企业的创新活动。配套企业承接核心企业的知识溢出,积极参与产业创新,只有产业链上的企业加强知识的互动共享和创新合作,才能形成整个产业链的创新能力[4]。

网状产业链大多为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信息的迅速收集与处理以及对各种资源的快速整合,因此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不能忽视。众多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研究与教育培训机构能在知识、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支持,能帮助企业及时获得最新资讯,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

3促进产业链上企业知识共享的主要措施

为提高产业链的整体创新能力,应加快产业链的知识共享进程,特别是加强隐性知识的学习共享,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良性转换循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建立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平台

知识共享需要一定的平台支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应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为企业知识共享服务,使区域内企业能够快速、方便地获取和共享所需要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地捕捉,正确地分类、消化和利用来自相关产业的知识。因此,要加快区域内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局域网或互联网为基础的知识共享平台,利用数据仓库、文件管理系统、数据采掘等技术来获取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利用网络技术、群件技术、计算机协同工作等,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

3.2构建有利于企业间知识共享与传播的氛围和环境

知识共享的推动依赖制度文化的配合。围绕区域产业链的特点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文化,提供多样化的知识共享交流流程和层级网络,是产业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有效保证。因此要营造共享环境,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文化团体或非正式组织,将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人们联系起来,使知识和技艺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共享和传播。同时加大教育、金融、中介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专业的支持。

3.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在组织内形成有效的隐性知识共享环境。隐性知识多以个体知识的方式存在,而个人价值的差异又往往通过在组织内的地位或薪酬待遇体现,因此有必要通过良好的激励机制来维护个体的经济利益,以顺利地实现知识共享。如设立专项激励津贴或酬金,让有特殊贡献的人才持有企业股份等方式。同时产业链上的企业间也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来防范恶性竞争以保证积极参与者的利益。如建立知识补偿机制、知识创新者与使用者之间建立相互持股的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周海炜.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战略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3.

[2]HansenM.T.Thesearch-transferproblem:Theroleofweaktiesinsharingknowledgeacrossorganizationsubunit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9,44(1):82-111.

[3]芮明杰等.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57

[4]陈玉川.区域产业链创新能力管理初探[J].特区经济,2007(7):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