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项八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温针灸项八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刘莹莹胡彩虹

刘莹莹胡彩虹

(浙江省恩泽医疗集团台州医院浙江临海317000)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项八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符合入选标准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在针刺项八穴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对照组仅针刺项八穴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指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项八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能更有效的缓解眩晕症状。

【关键词】温针灸项八穴眩晕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325-0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中老年女性好发的一种临床症状,主要是椎-基底动脉对脑干供血不足诱发的前庭系功能障碍而致病,多呈发作性,发作时常伴随视物旋转、恶心呕吐、面部及四肢麻木等症状,甚至猝倒。本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可逆脑缺血改变。因此,该病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采用温针灸项八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0例我科住院病人及针灸门诊病人,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按照患者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女31例,男9例,年龄30~72岁,平均51±11.3岁。两组年龄及性别分布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内科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1]。(1)以头晕为首发或主要症状,头昏为旋转、视物晃动或不稳感,多因头位或体位改变而诱发,多伴有恶心、呕吐;(2)头昏同时至少伴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其他症状或体征,如视野缺损、视物变形、视物成双、眼球震颤、一侧性耳鸣和耳聋,构音吞咽障碍,肢体麻木或无力等;(3)头颅CT或MRI排除基底动脉供血区新的梗死或出血灶。同时,参考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或有斑块形成确诊。

1.3排除标准排除晕动病、低血糖、中毒、梅尼埃病、急性脑出血、高血压脑病、癫痫、贫血、颅内占位性病变、神经官能症等引起的眩晕。

2治疗方法

2.1治疗方法(1)实验组取穴:项八穴:项四花[2](风池穴与风府穴连线中点上0.5寸、下1寸,共四穴)风池穴风府穴大椎穴

实验组温针灸颈项八穴方法:患者端坐于桌前,精神放松,伏于桌面上,暴露颈椎部,采用0.25×40mm毫针,常规消毒,采用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针柄套用2cm左右的艾条行温针灸,每次30分钟,每日1次。对照组:针刺颈项八穴方法同实验组,得气后不加温灸,直接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0次。

2.2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

2.3统计方法:两组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4疗效判定标准治愈[3]: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拟定。治愈: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及体征消失,头颈活动无不适感(恢复到发病前水平);显效: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及体征消失,头颈活动时仍有眩晕及不适感,但持续时间短,可自行缓解;有效:眩晕症状间断发作,但程度较治疗前轻,发作频率降低,持续时间缩短;无效:眩晕症状无好转。

3结果

3.1两组疗效比较实验组治愈9例(45%),显效9例(45%),无效2例(10%),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5例(25%),显效7(35%),无效8例(40%),总有效率60%。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均较高,但实验组疗效更明显。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b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4讨论

眩晕是神经科、康复科、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最多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是指脑血管供血不足所致短暂局灶性脑机能障碍而以眩晕为主诉的疾病,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椎-基底动脉对脑干供血不足引发的前庭系功能障碍而致病,造成供血不足的主要因素是机械压迫和血管痉挛等引起眩晕。又称为“颈性眩晕症”、“椎动脉缺血综合征”。近几年台州市立医院郎伯旭主任研究发现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发病与椎动脉的不同阶段有密切关系[3],主要病变在上颈段。颈上人体最大的交感神经节就位于上颈段,因此上颈段组织关节病变就极易刺激该交感神经,导致椎基底动脉痉挛,引起供血不足。减少颈上交感神经的刺激或缓解对椎动脉的刺激,缓解椎动脉痉挛,加快椎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脑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眩晕症状。针刺项八穴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从而缓解眩晕症状。风池穴能清利头目,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之功。《通玄指要赋》日:“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针刺风池穴有扩张脑血管,改善脑供血[4]。风池穴位于上颈段,深层有椎动脉,针刺风池穴可解除椎基底动脉痉挛,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大椎穴及风府穴属督脉,能升发清阳之气,补益脑髓。项四花可松解环枢椎间挛缩组织。八穴相配可有效缓解上颈段粘连、痉挛、紧张的肌肉组织,恢复力的平衡,减少对颈上交感神经及椎动脉刺激,从而改善促进脑部供血。

艾灸疗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显著临床疗效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借艾燃烧后产生的温热刺激渗透到表皮、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系统并为活组织所吸收,故可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激发机体自身调节功能。艾灸能活血化瘀,畅通血脉,促进气血运行,增加血流量,提高血流速度。诸穴相配针而温之达到疏筋活络,温通血脉,疏通气血,缓解眩晕的功效。

通过对40例患者的治疗结果分析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统计学意义(χ2=4.8,P<0.05)。两组治疗治疗前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温针灸项八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能更有效的缓解眩晕症状。

参考文献

[1]余宗颐.神经内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86-187.

[2]常青.针刺项八穴配合自拟中药方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8):688-690.

[3]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02—203.

[4]郎伯旭,金灵青.针刺项八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A].见:2014针灸年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杭州:浙江省针灸学会,2014.31-36.

[5]袁晓军.针刺风池穴对脑血流影响[J].中医杂志,1996,(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