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临床治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临床治疗研究

曾维洪

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四川金堂县610400

摘要: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患者中抽取70例,按照入院编号的单数、双数分成两组:35例对照组实施基础疗法,35例试验组则实施地塞米松、腰穿脑脊液置换处理,统计两组患者的疾病治疗结果。结果:试验组头痛持续时间(5.63±1.19)d,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5.12±1.24)d;对照组头痛持续时间(9.78±1.65)d,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7.87±1.90)d,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给予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患者地塞米松、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作用突出,可预防脑积水,缩短头痛时间,值得学习。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临床效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是临床的一种多发性疾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以往,临床于患者入院后实施基础疗法,虽可改善患者病症,提高生活质量,但最终的治疗结果并不理想。因此,需探究一种合理、有效的疗法,以提高治疗结果[1]。为有效判定患者的治疗结果,下面将我院70例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从我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患者中抽取70例,按照入院编号的单数、双数分成两组:35例对照组由14例女性、21例男性组成,年龄段27-73岁,平均(50.6±2.5)岁;疾病类型:9例慢性,16例急性,10例亚急性;35例试验组由15例女性、20例男性组成,年龄段27-74岁,平均(50.7±2.6)岁;疾病类型:8例慢性,17例急性,10例亚急性。入选标准:70例患者均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疾病诊断,伴有程度不同的呕吐、头痛等症状,CT检查结果显示大脑外侧裂池、环池等;排除标准:药物过敏、生存时间短等患者。2组患者的疾病类型、男女例数等临床基础性资料无区别,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临床上的基础疗法,让患者卧床修养一段时间,通常处于3-6周之间;保持愉悦的心情,并借助甘露醇药物脱水、降低颅内压。同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行止痛、镇静、预防感染等疗法。

1.2.2试验组35例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实施地塞米松、腰穿脑脊液置换术疗法。其中,地塞米松每天静脉注射1次,剂量为10.0mg,持续5天;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在无菌状态下行腰穿术处理,待成功穿刺后检测患者脑脊液压力,将脑脊液缓慢放出,每次放出5.0ml,然后再注入剂量相同的生理盐水,反复5-7次,每次置换的脑脊液剂量处于20.0-30.0ml左右。另外,还需将地塞米松药物注入鞘内,剂量为5.0mg,直到脑脊液恢复正常。通常来说,每位患者每天置换4-6次。

1.3判定项目

1.3.1临床指标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的侧脑室体指数、三脑室宽度等变化情况,并统计头痛持续时间、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

1.3.2临床脑积水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入院4天、入院2周、入院1个月的脑积水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包SPSS18.0处理文中数据,其中,临床指标属于计量资料,脑积水发生情况属于计数资料,分别用`x±s、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并分别实施t、卡方检验,P<0.05,组间统计有区别。

2结果

2.1临床指标判定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疾病治疗前的脑室体指数、三脑室宽度指标统计无区别,P>0.05,其中,试验组侧脑室体指数(2.04±0.31),三脑室宽度(7.78±0.87)mm;对照组侧脑室体部指数(2.06±0.32),三脑室宽度(7.88±0.90)mm;试验组侧脑室体指数(3.04±0.56),三脑室宽度(6.01±0.5)mm;对照组侧脑室体部指数(2.43±0.12),三脑室宽度(7.10±0.26)mm。从两组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上来看,试验组头痛持续时间(5.63±1.19)d,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5.12±1.24)d;对照组头痛持续时间(9.78±1.65)d,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7.87±1.90)d,有区别,P<0.05。

2.2临床脑积水发生情况判定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入院4天脑积水4例,占比11.4%;对照组患者入院4天脑积水5例,占比14.3%,两组统计无区别,P>0.05;试验组患者入院2周脑积水4例,占比11.4%;对照组患者入院2周脑积水13例,占比37.1%,两组统计有区别,P<0.05;试验组患者入院1个月脑积水4例,占比11.4%;对照组患者入院1个月脑积水14例,占比40.0%,两组统计有区别,P<0.05。

3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作为一种特殊性的病症,可提高患者的颅内压,增加头痛度,严重者还可诱发脑疝,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调查报告显示[2],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积水的原因相对较多,包括:①脑脊液的强烈刺激诱发系列炎症,致使其出现程度不同的粘连、封闭等情况,导致脑脊液通道严重阻塞;②颅底、脑室的血液凝固,造成脑脊液回流受阻。以往,临床需开颅手术后实施脑脊液置换术处理,然因该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巨大创伤,再加上术后的并发症相对较多,间接导致其无法在临床大范围应用[3]。故需加大临床有效疗法的探究力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治疗结果。

近年来,我院将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地塞米松联合疗法用于此类患者的疾病治疗中,可改善循环障碍,防止脑积水病症的进展,优势:可放出出血性的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稳定颅内压,稀释大部分脑脊液;于椎管内注入地塞米松药物,可减少渗出量,预防粘连。并且,此种联合疗法的应用还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4-5]。为更好判定联合疗法的应用价值,本文将收治的70例患者分成两组后得知:35例试验组经由联合治疗后,头痛持续时间为(5.63±1.19)d,而基础疗法对照组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为(9.78±1.65)d,两组统计有区别,P<0.05,说明:和基础疗法相比,地塞米松、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可获得显著效果,更易被患者接受。此外,从两组患者入院2周、1个月的脑积水发生情况上来看,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发生率统计有区别,P<0.05,说明:上述联合疗法可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病症,规避脑积水的发生,提高总体的治疗结果。

综上,临床给予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患者地塞米松、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作用突出,可预防脑积水,缩短头痛时间,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1]周志中,陈武,王雪,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11(02):176-177.

[2]袁强,步星耀,孙彦熙,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防治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5,14(01):28-32.

[3]吴飞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的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09):28-29.

[4]栗向军,张鹏远,夏熙双,等.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0):2419-2422.

[5]朱青峰,王国芳,周志国,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积水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