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陈欢愉

陈欢愉

博罗县湖镇中心小学广东博罗516100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基础阶段,如何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是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满足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形成整体的数学思维,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本文先阐述学生计算能力的核心内容和核心标准,指出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存在的问题,最后找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在当今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都是以分数为评判标准,这让教师过于注重数学课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致力于理论的传输,而忽略了让学生就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有效计算,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方法加以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计算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习举一反三解决其他类似的计算问题,形成整体的计算思路,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小学数学计算的标准和内容

(一)小学数学计算的标准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也是教育界的三大基础能力之一,计算不仅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更是生活中的必备技能,新课标也将计算能力视为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要素之一,还提出了数学计算能力的概念:数学计算能力是指依据计算法则和正确规律的计算能力[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数学计算的基础原理,并找出合适的计算策略解决数学计算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素质。

(二)小学数学计算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明确知晓计算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计算方式,对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新课标上也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基础技能,必须让学生完全掌握计算的操作步骤和流程,还需要明白计算运用的原理。所以,让学生循理入法,进行有效计算是当前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传统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还是以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学,一些教师甚至根本不把计算教学当回事,随便讲解一下了事,而小学生的想法比较多而且零散,如果教师授课的时候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开始在课堂上讲着小话,这时教师可能就会花时间去维持纪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给学生教授数学计算的算法和规则,这样既不利于打好学生的数学计算的基础,也不利于调动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课后也只是让学生多做题,实行题海战术,在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时候也不加以分析错误原因,只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了事,长此以往,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能会越来越差,而且逐渐失去对计算的兴趣。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停滞不前,影响整个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环,而传统教学一直都是教学的重头,这就导致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式单一,课堂上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然后让学生把重要的地方标出来,甚至课本上的一些计算题都是教师带着学生做,学生虽然知道运算的过程和结果,但是缺少自行思考的过程,不明白计算蕴含的方法和规则,只是按照教师的思维模式进行运算,如果碰到新题型,还是没办法独立进行解题,而且计算在课堂上做了相关数学计算方面的笔记,学生不会再进行任何的翻阅和查看,也就不会知道计算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种刻板的教学方式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也让整个数学计算教学进程趋于落后位置[2]。

(三)课后作业布置不当

我国小升初考试奠定了应试教育这个大前提,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往往都是按照这个模板布置作业,也就是所谓的题海战术,觉得给学生布置尽可能多的课后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却忽略了在课堂上教师并未对计算法则和方法进行完整的讲解,当到要练习的时候,学生也不知道究竟用什么方式进行运算,在没有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布置再多的课后作业也于事无补,何况因为前期教学的缺失,教师需要学生做尽可能多的练习,想用短期恶补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因为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计算,如果在此过程中遇到计算困难,会直接打击学生对计算的热情,再加上小学生的天性烂漫,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用过多的作业占用他们的生活,既然计算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也会让学生不愿意再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方法

(一)让知识教学和实际相结合

除了在课堂上会用到数学计算,就是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需要计算的事情,在小学学习中,计算教学不是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但是很多数学知识是需要计算作为学习基础,通过计算来获得进一步进入的学习[3]。但是简单的计算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用适当的方式勾起学生对学习计算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有趣的事物,比如在教授认识物体这一块的时候,教师可以拿生活中常见的篮球、水杯、粉笔盒举例,让学生对这些物体进行观察,由教师向学生介绍物体的性质,再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计算,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获得进步,从而为数学其他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计算基础知识能力和计算训练

1.加强计算基础知识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计算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记忆算法做辅助教学,这个算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更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主要从概念、规律等基础的数学理论知识出发,教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等创新教学的方式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例如教学生认识钟表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钟表的的外观以及钟表存在的性质,再用多媒体演示钟表的变化,并让学生从钟表的变化中进行时刻的计算,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变化,同时也让教学不枯燥,学生愿意进行有效运算,将复杂的计算简单化,用最快的速度获得正确答案。

2.加强学生数学计算训练

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获得提高,可以打好计算的基础,教师可以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口算的兴趣,并且辅佐以正确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脱口而出并且获得正确答案。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口头运算,例如加减法教学的时候,在教授完加减法性质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出一些计算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如何将这些性质用到实际运算之中,还可以进行口算竞赛,如:每天可花五分钟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口算竞赛,每天做五道口算题,把每组的答案和所用时间记录下来,每周做一次评比,优胜的小组将获得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对口算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口头运算能力获得显著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

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而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确定适当的计算规则,让学生能快速进入计算状态[4]。首先,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审题习惯,学生在读题和计算顺序方面有可能出现错误,忽略一些重要的限制条件,要先给学生系统的讲解题意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在了解计算基础知识和审题方法的情况下进行运算;其次,形成检查的习惯,学生在做出一道计算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高兴,但是并不确定计算是否正确,这就需要学生做好自我检测,用另一种方式对题目进行再次计算,确保两种计算方式得出的结果一致,从而确定答案的正确性;最后,形成估算的习惯,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估算能力,小学数学计算比较简单,有估算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估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同时加快学生的计算速度。在教师讲解比较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48&pide;4和84&pide;4两组数字,如果学生能力比较好,可以进行适当的估算,大部分学生只需要根据除法的性质,比较出大小即可,不需要计算出具体的结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能一蹴而就,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计算观念,依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把计算的法则、定律完整的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运算,培养学生的口算和估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而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需要持之以恒,且不能单纯的为计算而计算,需要把计算和整个日常生活相联结起来,摒弃计算的枯燥性,让学生对计算感兴趣,并且学会主动运算,最终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洪艳,张蕾.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运算能力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7(11):59-60.

[2]武绍利.基于核心素养下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12):31-32.

[3]刘霞.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8(12):32-32.

[4]陈玲玲.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8(1):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