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寺庙民宿化的可行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浅谈中国寺庙民宿化的可行性

张常江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200062

摘要:当今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在共同富裕的政策下,东部沿海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黑河腾冲一线划分出了中国的贫富差距,部分西部城镇缺乏一定的资源,仅靠国家扶持无法进行独立的发展。而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旅游业一直是最稳固的点,顺应着当今民俗旅游的浪潮,本文着重讨论以寺庙民宿化为起点,提供民俗旅游的基础的可行性。

关键词:寺庙民宿经济发展需求优势阻碍

引言:

对于中国东部的偏远城镇来说,经济发展一直都是极大的问题,拥有资源的小城镇通过资源的流通获取资本,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发展;大城市附近的城镇则依赖着大量人力资源,进行着涸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拥有着良好生态环境的城镇,则依靠旅游业飞速的积累资本。而大多数城镇没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但是近一段时间,建筑领域对寺庙的改造为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即通过寺庙的民宿化,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民俗旅游来带动经济。

1.寺庙的民宿化能够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当今社会信仰自由,宗教文化式微,寺庙经济体系已经无法负担自给自足,自主更新的重任,随着信徒减少,越来越多有基础的寺庙开始被迫转型为景点,逐渐丧失了信仰功能,依赖游客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存活。而小城镇中,没有足够名气与资本的小寺庙则面临着更大的问题:僧侣减少,信徒流失,建筑一步一步走向被淘汰的边缘,如同恶性循环一般直至寺庙本身湮灭殆尽,即使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更新,也大多是暂时远离被淘汰的境地,转而进入了新一轮的恶性循环。而寺庙的民宿化本身,提供了寺庙脱离这一恶性循环所需要的持续作用力,通过面向公众开放的改造形式,民宿化所带来的网络与电子产品使得寺庙本身更加现代化,避免了僧侣长时间避世修行所导致的脱离社会的问题;不多但是稳定的游客来源也能够为寺庙带来名气的增长,藉此更好的传播宗教文化;而对于僧侣本身来说,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入世”修行的方式,即将现代社会带入寺庙中,使得两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最终使得宗教文化整体能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迫,高速高压的生活模式往往赶的我们喘不过气来,闲暇之余,我们总是渴望一片安静祥和的领域,让自己忘却来自当下的烦恼。而民宿化的寺庙恰恰就是满足这种精神需求的一剂良药,它提供了我们体验小城镇特色文化的基础,而且佛教植根中国人民思想千年之久,佛寺所带来的文化气息并不会让人们感到突兀,反而能很好的提升整个民宿旅游的格调。

就我国国情而言,民宿化的寺庙本身作为低成本的旅游经济带动点,可以适用与大量拥有小寺庙的城镇,极大的解决了东部经济发展无基础的问题,而且这些也仅仅是作为寺庙更新为民宿化寺庙的附带效应而已,并不会产生更多的消耗。

2.寺庙拥有改造为民宿得天独厚的优势

寺庙建筑首先拥有着良好的改造基础,禅房的存在本身为僧侣提供住宿,而在改造与更新中,些许的现代化设计与适当的电子化就能够很好的提供民宿所需求的各项功能,并不需要额外建筑的建立。以赵文武先生所设计的“兰风山隐”为例,其本身就基于兰风寺园中一处破旧的园林改造而来,在改造的过程中仅仅加固了结构并加入了些许灯光,简约的木制家具,完美的凸显出了禅意的环境,真正的将民宿提升到了“禅宿”的境界。

而寺庙本身作为僧侣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常常以建筑群的形式而存在,并且拥有着完善的功能体系,如厨房,食堂,厕所,藏书阁;一个寺庙就如同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当寻求精神宁静的游客进入到寺庙的时候,可以体验到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真正从衣食住行全方位的感受到宗教文化,远远不是普通的民宿所提供的简单的一个居住单元可比的。且寺庙作为文化建筑本身,也能够充分的贯彻民俗旅游这一概念,将人们的关注点集中于文化体验之上,从而避免目前按国内民宿饱和所带来的巨大的竞争。再次以“兰风山隐”为例,民宿化的寺庙本身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服务,从简单的饮食住宿,再到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公益静修,都依赖于寺庙这一独特的基地。

而寺庙本身的环境基础更是普通的民宿无法比拟的,作为佛教黄金时代的延续的结果,寺庙本身大多依山傍水,这也是大部分寺庙得以发展为知名景点的一大原因。对于小城镇的寺庙而言,民宿化可以极大的将这些自然资源利用起来,进行可循环的发展,以山林为依托,相互借力,最终使得其周边环境与寺庙本身一同发展,就像是峨眉山八大寺庙一般,先以寺庙吸引游客,带动山林,最终再以山林为根源,将游客反哺于寺庙。

3.美好的前景也有着重重的阻碍

俗话说:“过犹不及”,任何事情都存在适度于过度的区别,往往很多的错误,不是发生在方向的选择上,而是发生在了,过度上。当我们讨论寺庙的民宿化更新时,并不是说将寺庙转变为一个完完全全的民宿,而是在保证其原本功能不受影响的同时,加入一点小小的附加功能。但正式这小小的一点最难把握,像张家界景区的过度建造,最终迎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勒令整改。谁都不能断言,民宿化过度会彻底断绝掉宗教文化发展的空间,过多的游客与现代化,也有可能对自然环境和城镇发展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如何平衡经济收益与文化效益;在保证吸引力的情况下又不影响寺庙正常的运转;在进行现代化的同时又能完整的保留传统风格与文化,将会是困扰设计师进行更新设计最大的难题。

另外,寺庙的更新也会受到来自于其领导层(即僧侣本身)的影响,与西方教派的面向社会不同,佛教大多专注于避世清修,而越是身居高位的僧侣往往修行越久,越脱离现代社会,作为寺庙本身的拥有者和寺庙更新的决定者,民宿化这一思想往往难以被他们所理解,最终使得民宿化功亏一篑。而就算成功的建立了民宿寺庙,如何管理依旧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长时间修行的僧人未必有足够的能力管理一个现代化的民宿,如何与网络平台接轨,如何宣传自身,如何提供更加优秀且吸引人的服务,这些对于普通的僧人来说,都太过艰难。

最后,作为小城镇的寺庙,本身想要成为经济支点却也会受到来自城镇本身的拖累,如基础设施的落后,民风过于保守等等。就基础设施而言,寺庙的一切生活来源皆来自其所在的城市本身,医疗条件,交通条件,安全条件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使得城镇通过民宿化寺庙吸引资本入驻的计划胎死腹中。而保守的民风一旦无法接受寺庙的改变,最终也只能让寺庙不得不接受迎来了游客却丧失了信徒这样的结局。

结论:

通过寺庙的民宿化来支撑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其中有着太多的阻碍,但只要有成功可能性,就有着尝试的必要。幸而中国的寺庙与中国的城镇与乡村一样,从大到小拥有着独立的系统,我们完全可以先改造较大,教有名气的寺庙,如果成功的话再改造附近的寺庙进行游客分流,这样一步步持续的进行寺庙的更新与改造,一来能够防止原寺庙改造过度,二来也能够带动周边经济,也能够让民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最终谋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12(2):36-38.

2.何蓉.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J].社会学研究,2007(4):75-92.

3.葛蔓.民宿在生态文化旅游中的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684-9685.

4.佚名.偶遇,兰风山隐[OL].(2016-10-31)[2018-04-05].www.mafengwo.cn/i/6279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