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需对学生择业心理进行合理引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需对学生择业心理进行合理引导

陈斌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100

【摘要】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很多心理问题,诸如择业心理不成熟,观念落后;择业选择盲目与理想背道而驰;自卑心理与自负心理的羁绊;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如何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择业,确保学生在就业市场有比较大的前景,作为中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应针对这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择业心理的合理引导,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中职学校;择业心理;就业指导;引导

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济发展滞缓,就业市场需求较过去几年趋于冷淡,但应届毕业生人数却多如牛毛,毕业人数屡创新高,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更是面临择业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他们在择业心理上往往存在各种各样问题。做好中职学生的择业心理引导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就业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职学校学生择业心理现状分析

1.择业心理不成熟,观念落后

相比大学生研究生、本科毕业生来说,中职学校学生一是年龄小,二是学历低,三是社会阅历浅,具体表现出行为单纯,择业心理不够成熟。在校匆匆三年,他们还没有尽情享受校园生活,却已被告知将要踏上社会。他们在对待择业就业问题上几乎是盲目的,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认为桥到船头自然直,毕业了理所因当的能够获得一份好工作,取得一份好报酬,忽略了就业中异常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中职学生的就业观念落后。他们在择业中第一选择大部分为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或者直接创业当老板,他们把“面子”看的尤为重要,不愿意在非国有企业、服务性行业中就业。在择业选择中,他们挑三拣四,没有满意的职业就直接放弃,情愿“啃老”也坚决不就业,没有“先就业再择业”的意识。

2.择业选择盲目,与理想背道而驰

临近毕业,择业选择迫在眉睫。部分中职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准备不足,不能客观分析社会就业需求,一方面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又对自我认识不够深刻,对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竞争能力信心不足,缺少主见,在心理上开始产生就业焦虑,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盲目性。他们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缺少明确的目标,常常听从他人意见和安排或者受到父母、亲戚、朋友等鼓动,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和较强的被动性。此外,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之下,他们缺少应有的冷静和自控能力,看着其他同学一个个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匆匆忙忙随便就与单位签约,忽视了所选单位是否与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相匹配,就业后发现与自己的理想职业背道而驰,对现有工作产生畏惧或者倦怠,离职成了唯一选择。于是他们频繁辗转与人才市场之中,不断跳槽,职业前途暗淡。

3.自卑心理与自负心理的羁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个理论不仅适用于中国的绘画艺术理论,还与西方的绘画艺术理论有共通性。如果向更深层面进行分析,这个理论不仅仅适用于绘画艺术创作,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艺术创作活动,像文学、音乐等领域,都要通过“师造化”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由此证明,中国的艺术创作理论值得我们去探析、去继承与发展,这对人们的创作活动会起到指导性作用。

择业过程中有些同学信心不足,在进行自我评估中时对自我评价不高或者过低,产生了自卑心理。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有的是一些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或者成绩平平,对专业知识掌握欠缺的学生;有的是缺少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学生;有的是性格内向,胆小,不善言辞,不懂与别人交往。他们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是采取被动消极的态度,自卑畏缩的行为等着用人单位来相中自己,或者依靠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来介绍入职,或者在求职的过程中表现地紧张怯场。在激烈的就业中,自卑心理的存在妨碍了就业的选择,甚至错失获得就业的良好机会。相反,有些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估失当,自我评价过高,产生自负心理,对职业过分挑剔。他们或者学习成绩较好,或者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突出,或者家庭条件优异。在面对职业选择时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把职务、工资、奖金、福利、工作条件、发展前景统统考虑进去。如此苛刻的挑选,势必对用人单位造成芥蒂,造成就业的失误,失去了本来有利于自身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4.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职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非常注重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希望能够摆脱学校和家庭的束缚,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拼搏来寻找自己理想的工作。为此,学生们在择业时尽量寻找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和职业。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等缺点充分暴露出来,不能客观分析问题、缺乏主见,害怕承担自主选择带来的过失与责任,对择业产生了依赖心理。“等、靠、要”成了他们在择业过程中的“万能钥匙”。他们在“等”用人单位自动送上一份满意的合同;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父母或者朋友,“靠”着人情寻求一份工作;他们把手伸向了学校,“要”学校帮着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寻求独立的学生们转了一圈,又回到了依赖他人的老路上,严重影响了将来的就业。

二、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择业心理

针对中职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很多心理问题及误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合理引导。

1.营造择业就业良好氛围,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

2)本自适应调节系统的动态仿真实验表明,当插秧机行走部振动频率较低时,该插秧机插深自适应平衡系统控制能力良好,工作稳定可靠。而通常情况下水稻插秧前都完成了水田平地作业,水田硬底层相对较为平整,插秧机行走作业过程中颠簸频率不高,因此秧盘插深自适应调节系统是可以满足农田插秧实际工作的要求的。今后还需要开展系统大田实验,在实际工况中对系统的实用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工作性能,为插秧机高速精细化作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职业学校,职业为先,就业是必由之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为学生及时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开设政策的窗口,积极宣传择业就业的信息,营造出良好的择业就业气氛是至关重要的。这为学生尽早了解就业动态,及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职业计划,充分解决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了可能,从而预防了上述心理问题的发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信心。

目前,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班主任或者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兼认,相对于而言他们专业知识技能欠缺,指导工作效果不明显。学校应打造一支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师资团队,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接触了解与自己相关的就业信息。

2.针对就业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估,提供有效心理辅导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心理测量的工具对学生个体的性格、兴趣、能力倾向等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估。掌握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一般能力倾向、职业应性等基本的情况。将测试结果作为学生择业的重要依据,促进学生就业的积极性,调动他们内在潜能。

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团队心理辅导,改善学生认识自我的职业能力和心理适应性,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提高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促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能力与需求的职业,最终达成就业目的。

3.纠正各种不良就业心理,加强学生就业自信心教育

面对上述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的就业心理,引导学生正全面认识自我,做好择业的自我调整;引导他们认清社会,及时做好角色转变,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理性处理心理冲突,学会辨别、挑选合适的工作岗位。

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择业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实现人生价值的欲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从专业知识的获取、交际能力的锻炼、职业生涯规划的咨询、在校创业的探索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就业自信,提高他们职场竞争力。

4.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

面粉吸水以后形成面筋,也才能形成面团,因此没有水同样也无法制作面包。水作为面包的一种基本原料,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面包的成品品质。而且面团温度的高低主要通过水的温度来调节,比如夏天气温高,要使用冰水;冬天气温低,要使用温热水。同时,配方中水的多少影响面包的柔软程度,烫面吐司就是利用淀粉糊化吸水量增加,进而增加面包的柔软度。因此,为了增加面包的柔软程度,就要想办法增加配方中水的用量。

高校是学生走进社会展开职业生涯的最后关卡,较早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个学生的未来起到重要作用。高校应加强对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力的培训或者由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毕业后圆满就业,提高学习就业水平。同时,高校教师也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和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帮助学生尽早适应社会。

现阶段,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一些制造企业调整生产,关闭了一些生产基地,企业用工需求放缓。相反的是,毕业学生的数量却没有减少。学生在择业就业时遇到阻力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学校要建议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强调“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正确认识自我,有效把握自我,在自我评价中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评价自我,过高则脱离实际,过低则走向自卑。中职学生要扬长避短,在择业就业的竞争中主动出击,确实有效提高就业,达成个人职业愿望。

综上所述,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作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搭建好就业的平台,注重对学生做好择业心理及就业的指导工作,为学生铺设一条正确的符合自身发展的就业之路,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几率,提高学校办学层次,为社会及企业培养出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甘北林.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新华出版社.1998.

[2]张桂兰.大学生就业指导.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3]汤婵.对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心理问题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10(12).

[4]汪庆春.大学生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