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李昂

(哈尔滨三木制药厂,黑龙江哈尔滨150232)

【摘要】纳米混悬技术为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望为中药难溶性成分的成药性提供新的解决方法。文章对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纳米技术;药物制剂;应用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9-0137-01

前言:纳米技术被认为是支撑21世纪人类文明的三大核心技术之一,是在0.1~100nm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技术。纳米技术出现后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研究领域。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已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包括:(1)药物本身的纳米化,即将药物采用一定手段制成纳米尺寸,以增大比表面积,改善吸收;(2)将药物载入一定形式的纳米载体中,如脂质体、纳米胶束、纳米粒、纳米乳等,借助纳米载体的效应更好地发挥疗效,如提高靶向分布、增强穿透各种屏障的能力等。通过纳米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善中药有效成分的水溶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将中药有效成分包载入纳米载体中,可防止光、pH和酶等对其的破坏,保持其稳定性;另外可利用纳米载体的小尺寸和表面功能基团的修饰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靶向性,同时降低其对非病灶组织的毒副作用。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能够极大地提高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和实用意义。

1制备方法与稳定剂研究

1.1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纳米混悬剂的制备主要有三种技术方法,包括Top-down技术、Bottom-up技术以及联用技术。①Top-down技术,即自上而下技术,通过机械力将药物结晶剪切成纳米尺寸的药物微粒,其代表技术主要有介质研磨法(mediamillingmethod)、高压匀质法(high-pressurehomogenization)等。该方法技术较成熟,在大量的上市及临床实验期的产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介质研磨法因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及重现性,且生产效率高,在很多上市的产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惠氏制药公司生产的西罗莫司片、诺华制药公司生产的盐酸哌甲酯胶囊和盐酸右哌甲酯胶囊,默克制药公司生产的阿瑞吡坦胶囊、雅培制药公司生产的非诺贝特片以及Par制药公司生产的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等。②Bottom-up技术,指将含有药物的良性溶剂加入到另一种不良溶剂中,使药物浓度过饱和从而析出结晶的方法,主要包括微量沉淀法、超临界流体法等。该方法相对简单,但制备过程中药物发生晶型转换的可能性高于Top-down技术。研究表明,通过微量沉淀法制备的齐墩果酸纳米混悬剂和通过高压匀质法制备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相比较,前者发生晶型转换,后者晶型无变化。③联用技术,即综合Top-down技术和Bottom-up技术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以求获得较单一方法粒径更小更稳定的药物微粒。LEIY通过联合高速搅拌-高压均质法制备芦丁、橙皮苷、芹菜素纳米混悬剂,结果表明新的方法获得的纳米混悬剂的平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优于传统的高压均质法。

1.2纳米混悬剂的稳定剂

纳米混悬剂因其小的尺度效应,具有高分散性、多相性及聚集不稳定性,属于热力学和动力学不稳定体系,故放置过程中有自发地降低体系能量的趋势,导致纳米混悬剂出现沉淀,进而析出药物结晶。因此在纳米混悬技术中需要加入一定的稳定剂,提高Zeta电位的绝对值,产生电荷排斥及空间位阻。现在常用少量的表面活性剂或一些高分子聚合物作为纳米混悬技术中的稳定剂。稳定剂的种类和用量对纳米混悬剂的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稳定剂的用量过多或过少均达不到稳定作用,甚至会降低体系稳定性。

2纳米技术改变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增加靶向性

针对中药有效成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半衰期短、稳定性差、毒副作用较大等问题,利用纳米技术,将中药有效成分与纳米载体相结合,可以延长药物的体内循环时间,增加组织器官靶向性和降低对非病灶组织的毒副作用。

2.1延长体内作用时间

由于中药有效成分在生理条件下不稳定,因此将其与纳米载体相结合并进行表面修饰可以显著提高其体内半衰期,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识别,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将胡椒碱包载于PEG-PLGA纳米粒中,可以显著抑制耐紫杉醇MCF-7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因此载胡椒碱的PEG-PLGA纳米粒可以用于乳腺癌化疗的辅助治疗。纳米载体的粒径也会显著影响纳米制剂的体内循环时间。因为不同组织器官对血液中不同粒径物质的摄取和滤过性是不同的,如小于10nm的粒子会被肾脏排泄掉,大于200nm的粒子容易被脾脏摄取。因此针对这一特性,可以设计不同粒径的纳米载体来达到靶向不同病变部位的目的。

2.2采用纳米载体技术提高病变组织与细胞靶向性

被动靶向是指利用机体内不同组织、器官或细胞对不同微粒具有的不同滞留性而实现靶向富集的策略。将中药有效成分载入适宜的微粒中,可以在体内实现特异性分布,使其在特定部位的有效浓度提高,而其他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从而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

2.3中药“引经”成分提高组织靶向性

某些中药具有“引经报使”的作用,如“引药下行”的牛膝,可提高药物治疗下肢疾病的疗效,“引药上行”的冰片,能促进药物穿透血脑屏障等。所谓的引经作用是指某些药物,在处方中可作为向导,引领其他药物直达病所或对机体某些经络或脏腑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类药物则被称之为引经药。

随着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研究人员发现引经药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并对其他药物吸收、分布、药效产生影响,认为引经作用与药物的靶向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中药的“引经”成分可作为药物的“定向载体”,把药物送到作用点或靶器官。

结束语:

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极具市场潜力的新兴技术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在21世纪占领主导地位。中医药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瑰宝,成分繁多且复杂,但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技术却相对落后,急需将新型的技术方法应用于中医药。因此,将现代纳米技术应用于传统的中医药中,利用纳米技术的突出优势,开发中药有效成分的新制剂与新剂型,对于解决中药有效成分溶解性低、稳定性差、无组织特异性和毒副作用大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霍平,刘万云.柚皮素芳酰腙化合物的微波合成与抑菌活性研究[J].化学试剂,2012,34(4):312-314.

[2]李瑞芳,左学兰,周颖,等.柚皮素对人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的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3):344-347.

[3]杨宏亮,田珩,李沛波,等.柚皮苷及柚皮素的生物活性研究[J].中药材,2007,30(6):752-754.

[4]姚艳胜,季鹏,刘畅,等.柚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的制备及其大鼠肺部给药药动学研究[J].中草药,2016,47(4):59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