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mmer锁绑系统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远期B1型股骨干骨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1

Zimmer锁绑系统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远期B1型股骨干骨折

孙滨1张世华2

孙滨1张世华2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临床学院250014;2山东省中医院关节骨科250014)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1-0071-02

近年来,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有所升高,并且这种骨折逐渐成为矫形外科医生翻修时面临的严重问题。山东省中医院关节骨科用特制钢板钢缆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远期B1型股骨干骨折,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78岁。因“摔伤致左大腿肿痛,活动受限2月余”于2011年3月21日入院。患者曾于2003年因摔伤致左股骨颈骨折于当地医院行牵引治疗后出现骨折不愈合,遂于2007年5月在当地医院行“左股骨颈骨折不愈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顺,术后一月下地行走,功能恢复良好,2月前又不慎摔伤致左大腿中上段肿痛,活动受限,前往当地医院诊为“左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折不愈合”,未予特殊治疗,遂来我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20余年,子宫下垂病史30年,否认其他病史。专科检查:左下肢较右下肢短缩约4cm,左大腿中上段肿胀、畸形,压痛明显,纵轴叩击痛(+),异常活动,骨擦音和骨擦感,功能障碍,左足背动脉搏动可,趾动及血运可。X片示:左人工关节假体柄下缘处股骨干骨折,断端见骨水泥影,骨折远端向后内上方移位约4cm。入院诊断:左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Vancouver分型B1型)(图1)。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请心内科会诊,调整心功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于2011年3月23日在蛛网膜下腔及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下行“左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折不愈合特制钢板钢缆内固定+植骨术”,术顺,术中拍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图2),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2Vancouver分型

基于骨折部位、假体柄稳定性和柄周围骨量的Vancouver分型[1]是目前唯一涉及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分型系统。A型:转子间区骨折。AG型:大转子骨折;AL型:小转子骨折。B型:股骨假体柄周围或略超出柄远端。B1型:骨折假体稳定;B2型:骨折假体不稳定或出现松动;B3型:在B2基础上同时有假体周围骨量缺损。C型:距柄端较远部位的骨折,甚至可以忽略股骨假体的存在。

3病例讨论

对于Vancouver分型B1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干骨折,临床上可采用如下手术方式:

(1)保守治疗一般来说,以牵引治疗作为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首选方法[2],文献报道愈合率在60%~100%,不愈合率为20%,本例患者股骨骨折后两月内未愈合,骨折端已存在骨吸收,且骨折远端向后内上方移位明显,单纯牵引治疗复位困难且骨折不愈合及假体松动发生率高,不适用于此患者。

(2)更换长柄股骨假体该法是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股骨干骨折最常用的方法。但二次手术时必须将原股骨假体取出,重新准备髓腔,选用的股骨假体柄应特别加长,原则上假体柄的远端应超过骨折线远端5~10cm,适用于假体松动病例,因本患者股骨假体稳定,未出现松动迹象,更换长柄股骨假体因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故不是最优方案。

(3)长条异体皮质骨联合或不联合接骨板术中利用两块长条异体皮质骨,采用夹板固定方式,将其用钢丝捆绑或用接骨板固定于股骨干骨折处,达到骨折固定和植骨的双重目的。但该法植入的长条骨块可能被病人排异,成为潜在的感染源,导致骨折不愈合,故予以排除。

(4)切开复位接骨板螺钉和/或钢丝内固定单纯钢丝固定可以用来处理斜行或螺旋形骨折;对于横行骨折,可采用钢板钢丝联合应用。在一项生物力学研究中,Dennis[3]及其同事认为:接骨板+近端单皮质螺钉+远端双皮质螺钉,接骨板+近端钢丝单皮质螺钉+远端双皮质螺钉,对抗轴向压力、侧方应力及扭转负荷的能力明显比其他结构稳定。

因本病例骨折线位于假体柄末端平面,属于Vancouver分型B1型骨折,符合切开复位接骨板螺钉和钢丝内固定术指征,骨折线远端用双皮质螺钉固定,近端用数根Cable钢缆捆绑固定,可根据情况予以数枚单皮质螺钉固定防止旋转,断端间植骨,此术式既可达到骨折端的牢固固定,又可通过骨折端植骨促进骨折愈合,所以我们采用此术式作为本病例的最优手术方案。

4总结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远期股骨干骨折,处理上仍很困难,因骨折断端处会产生强大的应力,所以需要一种内固定物提供牢固可靠的固定。本例系典型的Vancouver分型B1型骨折,且假体未出现松动,采用Zimmer锁绑系统治疗方法简单、可靠,近期远期效果满意,实为处理此类骨折的优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吕厚山,林剑浩.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毛宾尧.人工髋关节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吕厚山,林剑浩.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