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黄鸣雷

黄鸣雷

(大名县西魏庄乡小学学河北大名056900)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所以语文教学应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教学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

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为此,我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教师具有“生活化”教学理念

学生学习语文要生活化,首先要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师首先要放开自己的思想,使自己先“生活化”起来。教师如果单纯认为课堂才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阵地,课本才是进行教学的主要武器,那你就把学生当成了你的“假想敌”。那怎么会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化?怎么又谈得上语文生活化?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我们只有具有“生活化”的思想理念,牢固树立大语文观,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学生在作文中才能将生活中的素材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表达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才会接触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了解生活,

2.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因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凡是和学生们生活贴近的,形象直观的内容,学生都容易接受。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个性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生活。我们应该善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因素,让学生在生活中点击语文。语文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语文。如我在教学《军神》一文,为了让学生体验刘伯承在不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时的痛苦,体会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我引导学生想象手术刀割到身上的情景,开始孩子们只说“很疼”“疼死了”。于是,我就调动学生的相似性体验:“你们在削铅笔、削水果时被刀划破过手吗?”孩子们一顿,立刻回答说:“我疼得大哭!”“有钻心的疼!”“我使劲捏住伤口,这样似乎少疼一些。”……我话锋一转说:“是啊!刘伯承在没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被割了整整72刀,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呢?但他却仍然一声不吭,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我的语言显然有效地强化了与学生原有体验间的联系。在朗读课文中,孩子们都噙着晶莹的泪花,读得真切感人。所以,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实现的。创设这样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中提高语文能力。

3.教师要加强语学生文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更要回归生活。教师应该把学生从被封闭的小课堂这个圈子里带出来,带领学生有目有的体验生活,让小课堂连起大世界,让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体验生活,从而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并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养成在生活中预习语文的习惯。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之前,我专门从图书室搜集出一些有关三国时其的书籍和资料,借给学生,让他们读一读,然后利用课余辅导时间以“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讲三国故事,学习并体会周瑜、诸葛亮等人的性格特点;最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联系自己熟悉的故事理解课文。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而且对三国概况和课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描述准确客观。同时,在课堂中再现生活,展示生活,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可以体会到生活的苦与乐、感受到生活的悲与喜。教学时,教师要通过演示语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感染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再现生活等,让学生通过再现的生活直接体验、感受和领悟生活。如教学《小露珠》一文时,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察看它的同窗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察看任务,并精心领导学生抓住特色去察看,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更,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火烧云》一文就可以领导学生去察看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这样,让学生通过察看重构课文情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教师要激励学生尝试、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当去亲自尝一尝。”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颜色和感觉思维的。”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刻画的客观情景和现象活泼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接洽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组织学生到公园纵情游湖,体验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让学生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精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斥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总之,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离开了生活,语文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反映着生活,它们密不可分。因此,语文教学只有紧紧联系生活,语文才会焕发生机!语文教学只有根植于生活,新课程改革才会开出更加灿烂美丽的花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语文的学习亦是如此。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总而言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实践性较强的语文学习世界,让语文课堂充分展示生活,打开语文课堂生活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通道,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生活化,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