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3

创新基层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李福业

李福业

〔摘要〕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生命力所在。目前,基层党组织教育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党的形象,危害到党的执政地位。本文主要就基层党建教育工作创新思路问题展开论述,对现实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创新党建教育工作新思路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生命力所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直接影响党的建设。目前,基层党建教育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不作为,认为党建教育工作是虚的,没什么实际意义,还不如抓经济来的快,来的实;对基层党建教育工作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抓,缺乏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党建教育工作活动载体没有创新,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对党员教育管理缺乏有效机制,出现了很多流动党员没有组织教育管理,无法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对党内民主没有很好的发扬,不知道怎么开展党内民主,缺乏行之有效的载体;对新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不知道怎么去教育管理;基层党组织教育没有让群众看到希望,没有让群众得到实惠,没有把基层党组织教育工作与经济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群众意见很大,有的甚至对党失去了信心,满腹牢骚,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根本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设什么样的基层党组织,如何建设好基层党组织,如何创新基层党组织教育工作的问题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工作要不断创新,用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基层党组织更加纯洁,更加先进。要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把党建教育管理工作抓实抓牢,使群众看得见摸的着,真正享受到党建教育管理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从内心发自肺腑的听党的话,跟党走。

1健全工作责任体系是创新基层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保障落实好基层党建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落实好党建教育管理工作责任制,履行好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关键要靠科学有效的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教育管理工作责任体系,使各级党组织书记在抓党建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抓手、有目标、有职责。

1.1实行党建教育管理工作述职制度。实行党建教育管理工作述职制度,让书记抓党建教育管理工作有责任。实行党委书记抓党建教育管理工作专项述职制度。通过“集中述职、民主测评、评述结合”三种方式,层层述职。使党委书记增强了抓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也为党委书记交流抓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搭建了平台。

1.2实行党建教育管理工作记实制度。实行党建教育管理工作记实制度,让书记抓党建教育管理工作有抓手。实行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建教育管理工作记实制度。明确党委书记抓党建教育管理工作职责、年度党建教育管理工作要点、“设岗定责”活动总体情况、基层党组织基本情况等经常性党建教育管理工作内容,同时对落实党建教育管理工作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进行工作记实。上级党委要定时检查。这样对督促党委书记抓好农村党建教育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3实行党建教育管理工作考评制度。实行党建教育管理工作考评制度,让书记抓党建教育管理工作有目标。组织部门要制定基层党委年度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目标百分考评细则,对基层党委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进行严格考评,按照年初制定工作目标进行全面考核。把考核情况纳入基层党委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之中,考核结果与奖励兑现挂钩、与评比先进挂钩、与干部使用挂钩,使基层党委书记对年度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目标、任务心中有数,严格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抓好工作落实。

2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格局是创新基层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基层党建教育管理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就必须提升活动内涵,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抓住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教育管理工作这一着力点,通过以城带乡、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2.1开展“双包双联”活动。开展“双包双联”活动是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教育管理格局步伐进一步加快。“双包双联”(市直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扶帮助农村产业党组织,市直部门党员后备干部和乡镇机关党员干部联系指导农村产业党组织)活动就是立足推进产业发展,通过实施“六帮扶”和“六指导”,实现城乡党建教育管理资源整合。

2.2开展“四联四共”活动。开展“四联四共”活动是基层党建教育管理工作互助共建机制进一步完善。在基层单位党组织中开展“四联四共”活动,实行党建教育管理工作联抓,组织资源共享;社会治安联防,综合治理共管;服务设施联建,公益事业共办;文化活动联搞,文明新风共树。基层党组织要定期召开常设议事会议,共同研究做好基层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形成资源共享、互助共建的良好格局。

2.3实行选派后备干部驻村,机关干部进户制度。要继续坚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选派机关后备干部驻村开展工作制度,以查实情、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为重点,驻村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指导党建教育管理工作、服务农民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创新基层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求3.1实行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制度。

实行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制度,可以使基层党委领导成员产生方式更加民主。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工作要按照“一述一推一讲一选”(即公开推荐、竞职陈述、施政演讲、直接选举)的程序,真正把选举产生乡镇“父母官”的权利直接交到人民手中,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和真实意愿得到充分体现。

3.2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海选”制度。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海选”,可以使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范围逐步扩大。“海选”———即无候选人党内直选,这样可以使广大党员充分参与,积极发表意见,扩大民主层面。

3.3实行“四议一审”制度。实行“四议一审”制度,使党员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四议一审”就是通过村干部动议、村“两委”合议、乡镇党委(政府)审核、党员复议和村民代表决议,实行决议结果和执行结果公开,进一步规范了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

这样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农民党员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4强化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是创新基层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工程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是抓好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基础工程。着眼于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强化宗旨意识和党性观念,实现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有提升。

4.1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党员经常性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按照撰写党性分析报告、个人自我评议、党员互相评议、群众民主评议、班子集中评议的“一报告四评议”方式,每年在基层党组织中集中开展一次党员党性定期分析评议工作,严格党内组织生活,促进党员提高党性修养。通过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进一步强化了广大党员的宗旨意识和党性观念,使基层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4.2开通“手机短信党课”平台。开通“手机短信党课”平台,党员教育管理途径进一步拓宽。对基层党组织中外出务工和流动党员进行了调查摸底,通过开通“手机短信党课”,把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要求的励志箴言及创先争优活动目标任务、活动动态等内容,编写成《“手机短信党课”百条短信集》,定期向外出务工党员和流动党员发送。使他们在异地他乡不忘党员本色、发挥党员作用,积极参加创先争优活动。

4.3建立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建立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党建教育管理工作基础信息动态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加强农村党组织的日常管理,建立基层党组织信息库,对基层党组织基本情况进行汇总归档,分别建立党组织基本情况、党组织书记和村级党员后备干部3个子信息库。加强基层党员的教育动态管理,并根据党员流入、流出情况,及时更新调整党员信息,分别建立基层党员经纪人、基层党员实用人才和流动、外出务工党员3个子信息库,加强党员基础管理工作。

5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是创新基层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5.1建立双联指导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双联指导工作制度,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面。积极推行建组承包责任制,采取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建立与业主沟通联络制度的“双联”措施,向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择优选派党员干部担任党建联络员,实行“一对一”指导。进一步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

5.2强化专业合作社党建教育管理工作。

强化专业合作社党建教育管理工作,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确保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在符合建组条件的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党支部,确保产业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确保党员模范作用有力彰显,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形成了党员带群众、大户带小户、大家共同富、共建新农村的良好局面。

5.3实行“三查三评”教育管理制度。实行“三查三评”教育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评估整顿。对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情况进行评估,采取“支部自查自评、党委帮查点评、组织检查考评”的办法,按照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要求,分类别建立评估标准,推行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情况评估量化百分考核,并采取教育、劝诫、处理、调整等措施进行整顿,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5.4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选拔大学生村官,不断充实基层党组织后备干部队伍。

5.5加强教育管理活动场所建设。加强教育管理活动场所建设,不断延伸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综合功能。按照“六个统一”(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政策、统一采购、统一验收、统一管理)办法,实行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活动场所建设工程,较好地改善了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活动场所条件,把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活动场所逐步建设成为“党员活动中心”、“民主议事中心”和“村民文化中心”,延伸了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活动阵地综合功能。

6构建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是创新基层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办实事、解民忧、惠民生为落脚点,积极构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新机制,组织和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把劲头凝聚在实干上,把服务落实在行动上。

6.1建立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在基层党组织中推行“123工作法”,就是基层党组织及班子成员每周接待1次来访群众、每月走访2户以上困难群众、每季度办理3次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并采取基层党组织接办、联办、党委考核督办三项措施。

6.2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党员义工队伍建设,并积极开展党员义工服务活动。

6.3建立“民生新闻”推进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要利用新闻媒体开办“民生新闻”栏目,开通民生热线,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党员群众对民生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协调相关部门实行工作联动,促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6.4建立“惠民大篷车”便民服务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要组建“惠民大篷车”,深入基层宣传农业政策、传递科技信息、办理农民贷款等。使大棚种植户能够及时收听农业技术、科学生产等致富信息,赢得了基层群众的好评。

作者单位: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东港市党校

来源期刊

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