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行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1

超声引导下行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应用

徐晶

徐晶(贵州盘县人民医院麻醉科贵州盘县553500)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23-02

【摘要】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与传统盲探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将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n=20),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用盲探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麻药均为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20ml,观察两组穿刺、阻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阻滞效果为Ⅰ、Ⅱ级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并发症出现,对照组出现2例Homer综合症。结论对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阻滞所用时间短、效果确切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超声臂丛阻滞

传统的臂丛阻滞多经过盲探异感定位完成,其成功率较低,而局麻药毒性反应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我院采用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对拟行上肢手术的20例患者行臂丛神经阻滞,取得满意的阻滞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6~64岁,ASAⅠ~Ⅲ,无神经系统疾患、无肝肾功能不全、无凝血功能障碍及局麻药过敏史,进针部位无破损及感染病灶的患者。

1.2方法患者去枕仰卧,双臂自然放于体侧,头偏向对侧,采用DP-8800plus型超声仪,频率为7.5MHz,线阵探头,对患侧颈部进行扫描,通过超声图像先找到气管,颈动、静脉,前、中斜角肌,颈外静脉,在颈外静脉内侧将穿刺针从探头中线的位置刺入或与探头方向成直线刺入,使针头处于图像平面内,穿刺在超声实时监测下进行,并根据图像调整进针路径,保持穿刺针在肌间沟内,针头到锁骨下动脉附近,患肢有或没有异感后注入局麻药,在注药过程中可根据局麻药的扩散情况对穿刺针的斜面朝向及针头位置进行调整,使局麻药在前中斜角肌之间扩散。

1.3观察指标(1)痛觉消失的时间(T1):注药完毕后,以针刺法每2min测定一次阻滞区域的痛觉,记录痛觉完全消失的时间。(2)麻醉效果:手术时完全无痛为优;有轻微疼痛,需静脉给辅助药物为良;剧烈疼痛,需改全麻后手术为差。(3)镇痛时间(T2):记录从麻醉区感觉消失至完全恢复的时间。(4)并发症:观察并记录术后与阻滞有关的各种并发症。

1.4统计学处理方法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分析。

观察指标痛觉消失时间(T1)麻醉效果(优)镇痛时间(T2)并发症

观察组8±220136±60

对照组12±41692±82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阻滞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而维持时间明显延长,两者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4例因阻滞失败而改为全麻,观察组阻滞成功率为100%,与对照组的80%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的例数也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无并发症出现,对照组有2例出现Homer综合症。

3讨论

传统的臂丛阻滞多经过盲探异感定位完成,其成功率较低,而局麻药毒性反应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并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近年来提出新的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方法,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等,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但都存在一定盲目性,造成神经内给药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高。采用超声辅助神经定位技术,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可大大提高阻滞的成功率。本文观察组通过超声成像技术,直接观察前中斜角肌间歇,以锁骨下动脉为标志,相对能在神经周围实施精确的神经阻滞,注入局麻药后观察药物的扩散情况,保证药物能均匀地扩散到神经周围,提高阻滞成功率。研究结果显示: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神经阻滞,具有直观、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其阻滞起效时间和成功率也有显著的改变,由此说明:采用超声引导技术直接识别相应神经或周围血管等组织,可以使较为困难的神经阻滞技术变得更容易、更安全。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54-1061.

[2]曾因明,邓小明,主译.米勒麻醉学(下卷)第6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9:1704-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