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期间医院感染控制的有效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浅谈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期间医院感染控制的有效措施

杨培军狄瑞英

杨培军狄瑞英(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010030)

【中图分类号】R5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167-01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期间医院感染控制的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聚集和播散。方法选取2009年01月~2012年01月收住我院的87例手足口病患儿病例进行资料汇总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患儿痊愈出院,未出现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疫情的聚集及院内播散。结论手足口病的流行与年龄及环境有关,手足口病的防治必须针对其流行环节及特征,完善流程,保证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严格加强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效控制其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手足口病暴发流行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1]。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1]。选取2009年01月~2012年01月收住我院的87例手足口病患儿病例进行资料汇总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01月~2012年01月收住我院的87例手足口病患儿病例,男49例,女38例,三岁以下58例。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依据为: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

1.2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87例手足口病病例的疫情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经治疗,本组87例患儿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医院感染。

3医院感染控制的措施

3.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利用多种形式对公众进行手足口病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及幼儿家属进行常规卫生宣传教育,传染病防治知识宣教。加强家长的监护意识,如减少幼儿在公共场所玩耍等对手足口病的预防有很大帮助。

3.2做好应急措施,隔离传染源

家长家长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应随时密切观察儿童身体状况,有可疑特征及时就医。医院接到患儿时要核实病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要尽快做各项检查对其进行确诊,同时要做好消毒隔离措施。托幼机构要加强随访,对患儿呆过的环境及其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消毒,以使切断传播途径。手足口病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

3.3个人防护措施

疾控专家建议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三岁以下的儿童为高发年龄,本组病例中66.7%的患者为三岁以下儿童,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防护。

4小结

口病是数种肠道病毒经多种途径传染的消化道传染病,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要特征。近年来的流行认为与EV71有关[2-3]而且可引起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等[4][5]。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6];男性发病高于女性,这与男孩活泼好动,与人群接触频繁,相互之间传染的可能性大有关[7]。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和消化道传播,而最多的接触人群为患儿家长和诊疗医务人员,故建议从传染病的3个环节入手采取综合性措施[8]。针对其流行环节及特征,完善流程,保证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严格加强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效控制其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玉华,刘丽华.手足口病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3B):693.

[2]杨智宇,朱启镕,李秀珠.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

[3]SatoC,SyojiM,UekiY.Isolationofenterovirus71frompatientswithhand,footandmouthdiseaseinalocalepidemiconMarch2006,inMiyagiprefecture[J].JpnJInfectDis,2006,59(5):348.

[4]周世力,杨帆,金奇等.肠道病毒71型的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03,19(3):284-286.

[5]陆一涵,姜庆玉.人肠道病毒71型与手足口病[J].疾病控制杂志,2008,12,(3):183-188.

[6]花志祥,林桦.手足口病129例[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3,23(4):461.

[7]陈德颖,林向利,杨正辉.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手足口病监测报告[J].疾病监测,2006,21(8):43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