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E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陈蒙蒙

陈蒙蒙

瑞安市人民医院EICU浙江省3252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VAP的预防水平。方法:对2016年5月~2017年5月758例呼吸机机械通气(MV)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病原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8例MV患者中发生VAP176例,发生率为23.2%;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机械通气时间、EICU停留时间、留置胃管、再插管、紧急插管、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昏迷、原发性肺部疾病、恶性肿瘤、APACHEⅡ评分、抑酸剂的使用、镇静剂的使用、二~四代头孢类药物的使用与VAP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ACHEⅡ评分≥18、紧急插管、机械通气时间≥5d、原发性肺部疾病、抑酸剂的使用为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积极改善患者整体情况、减少不必要的紧急插管、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抑酸剂的使用等措施可能降低VAP的发生。

关键词: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应用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候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小时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是导致死亡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及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医院感染。VAP主要来源和途径目前被公认的主要有外源性因素和患者的自身因素[1]。本研究对医院EICU近年MV患者发生VAP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VAP的防治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2016年5月~2017年5月入住我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系统、使用呼吸机进行MV>16岁患者758例。其中男415例,女343例;年龄16~98岁,平均(71.9±9.8)岁。将入选患者按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和非VAP组。

1.2方法

采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从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内吸痰,争取标本10min内送实验室,按标准微生物学方法进行染色、定量及定性培养。将合格的痰标本分别行细菌及真菌培养。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对本文涉及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本次研究中的计数治疗采用n及%表示,并用t值进行检验,P<0.05,不具有可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VAP发生率:758例MV患者中,发生VAP176例,VAP,发生率为23.2%。发生率为14.3例/1000机械通气日。

3讨论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由于患者来源复杂,且多伴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致病菌,因此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曾有报道称EICU的感染发生率约为普通科室的5~20倍。VAP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需要人工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中。MV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已多有报道。但近年来随着对指南遵从及呼吸机使用的熟练程度提高,插管和机械通气等技术因素导致的VAP,特别是在大型的教学中心已降低到较低水平,临床危险因素对VAP的发生升至更重要地位,需要进行重新评估[2]。在EICU,插管时机的选择与多种急诊的特殊因素有关,环境人流量大,患者大多病情危急、复杂、紧急插管多。

本研究发现,VAP患者平均上机时间较长、肺部基础疾病患者较多、紧急插管多、APECHEⅡ评分高、用抑酸剂多,是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因人工气道破坏了正常呼吸道防御屏障,气管导管气囊周围的分泌物滞留和移,特别在留置胃管、使用抑酸剂后,胃内细菌定植并移行至咽部,吸入下,呼吸道而发生VAP。使用抑酸剂,包括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均可预防重症患者的应激性溃疡,但胃中PH值升高有利于胃中定植细菌的繁殖和生长[3]。反流的胃肠液误吸时,增加VAP发生机会。另外,胃黏膜保护剂等对抗盐酸药物还可能增加胃内的容量,从而刺激误吸。此与文献报道呼吸科ICU的发现相似,为MV发生VAP的特征。故应避免或限制抑酸剂和黏膜保护剂的使用,严格把握指征。

本研究在我国大型教学医院首次分析并发现,紧急插管占29.9%,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的风险比达到3.467。急诊紧急插管的高发性和在VAP发病的预测价值属于首次报道。在临床实践中,在及时、果断地抢救性的紧急插管与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紧急插管中平衡,以期达到提高患者总生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雅妹.援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获得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8):23-25.

[2]吕晓玲.呼吸机治疗中两种加热湿化方法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5,2(5):33-35.

[3]郭华芹.机械通气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6,4(4):222-223.